畿伯
jī bó
  • 拼 音:jī bó
  • 注 音:ㄐㄧ ㄅㄛˊ
  • 繁体字:
  • 基本解释

    古官名。《周书·萧圆肃传》:“ 保定 三年,除畿伯中大夫。五年,拜 咸阳郡 守。”《北史·赵文表传》:“累迁左金紫光禄大夫。 保安 五年,授畿伯下大夫。”《资治通鉴·陈宣帝太建七年》:“畿伯下大夫 长安 来和 尝谓 坚 曰:‘公眼如曙星,无所不照,当王有天下,愿忍诛杀。’” 胡三省 注:“畿伯, 周 置,属大司徒。 杜佑 曰:‘ 周 地官之属,每方畿伯,中大夫也;每县小畿伯,则下大夫。’”

  • 基本含义
    指国家的首都和周边地区。
  • 详细解释
    畿伯一词源自中国古代的行政区划制度,畿指的是国都的周边地区,伯指的是国都所在的州郡。因此,畿伯一词用来形容国都和周边地区的关系,表示国家的首都及其周边地区。
  • 使用场景
    畿伯一词常用于描述国家的首都及其周边地区的关系。可以用来形容首都及其周边地区的重要性和特殊地位,也可以用来形容一个地区与其周边地区的关系。
  • 故事起源
    畿伯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春官·大宗伯》一篇中,形容国都和周边地区的关系。在古代,国都是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周边地区则是国都的重要依托和支持,因此畿伯的关系非常重要。
  • 成语结构
    畿伯是一个双音双义的成语,由两个字组成,分别表示国都和周边地区。
  • 例句
    1. 北京是中国的畿伯,具有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地位。2. 上海作为中国的畿伯城市,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人才。
  • 记忆技巧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的方式来记忆畿伯这个成语。可以将畿伯分解为“畿”和“伯”,并联想到国都和周边地区的关系。可以想象国都是一座城市,周边地区是城市的依托和支持,这样可以更容易记住畿伯的含义。
  • 延伸学习
    如果对于中国古代的行政区划制度感兴趣,可以进一步学习关于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知识,了解更多关于畿伯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北京是中国的畿伯城市,有很多有名的景点。2. 初中生:上海是中国的畿伯城市,是全国最大的经济中心之一。3. 高中生:作为中国的畿伯,北京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具有重要的地位。4. 大学生:作为中国的畿伯城市,上海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人才,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经济中心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