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法
yí fǎ
  • 拼 音:yí fǎ
  • 注 音:ㄧˊ ㄈㄚˇ
  • 繁体字:
  • 基本解释

    亦作“ 遗灋 ”。1.前代遗留下来的典章法则。《汉书·艺文志》:“ 周 衰俱坏,乐尤微眇,以音律为节,又为 郑 卫 所乱,故无遗法。” 唐 柳宗元 《涂山铭》:“是以 周穆 遐追遗法,復会于是山,声垂天下,亦绍前轨,用此道也。” 明 刘基 《公朝于王所仲孙羯会晋韩不信云云城成周》:“至于天子之守,则有先王之遗法焉。”
    (2).留传下来的方式、方法。 晋 崔豹 《古今注·舆服》:“ 汉 末丧乱,其灋中絶, 马先生 绍而作焉。今指南车, 马先生 之遗灋也。”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五:“《齐民要术》有咸杭子法,用杭木皮渍鸭卵。今 吴 人用虎杖根渍之,亦古遗法。” 金 元好问 《蒲桃酒赋》:“意天以美酿而饱予,出遗法於湮埋。” 杨树达 《古书疑义举例续补·据古人当时语气直述例》:“据此,则 史公 所述固古史记言之遗法也。”
    (3).指前代传下的法书和书法艺术准则。 宋 苏舜钦 《丹阳子高得逸少<瘞鹤铭>于焦山之下作长句以寄》:“我久临池无所得,愿观遗法快沉冥。” 明 文徵明 《龙茶录考》:“ 晦菴 评 蔡 书,谓岁有蚤暮,力有深浅,公书至是盖无遗法矣。”
    (4).指前代传下的佛法。《隋书·经籍志四》:“每佛灭度,遗法相传,有正、象、末三等淳醇之异。” 吕澂 《中国佛学源流略讲·华严宗》:“这个贤者很留意《华严经》,能够无师自悟,绍隆遗法。”

  • 基本含义
    指遗留下来的法律、法规。
  • 详细解释
    遗法是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其中,“遗”表示遗留、残留,“法”指法律、法规。遗法指的是过去的法律、法规在某种程度上仍然存在或适用的情况。
  • 使用场景
    遗法常用于描述过时的法律、法规,或者指某些具有历史意义的法律、法规在现实中仍然有所影响。
  • 故事起源
    遗法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左传·襄公三十年》中。当时齐国的襄公去世后,他的儿子悼公继位,但却不遵守当时的礼法。他的臣子们因此提醒他说:“君子不遗法度。”这句话后来演变成了成语遗法。
  • 成语结构
    主谓结构,由“遗”和“法”两个汉字组成。
  • 例句
    1. 这些陈旧的法律已经成为了遗法,需要及时废除。2. 尽管已经过去很久,但这个地区的遗法仍然影响着当地的社会生活。
  • 记忆技巧
    可以将“遗法”想象成一本古老的法律书,书中记载着过去的法律规定,因此被称为“遗法”。
  • 延伸学习
    了解更多与法律有关的成语和法律知识,可以帮助加深对“遗法”的理解和记忆。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妈妈告诉我,遗法是指过去的法律在现在仍然有用。2. 初中生:我们学习历史的时候,老师告诉我们遗法是指过时的法律。3. 高中生:政治课上,老师给我们讲了一些历史上的遗法,让我们了解过去的社会制度。4. 大学生:在法学课上,我们学习了很多有关遗法的案例和理论,对法律的发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