袷裆
jiá dāng
  • 拼 音:jiá dāng
  • 注 音:ㄐㄧㄚˊ ㄉㄤ
  • 繁体字:
  • 基本解释

    夹裤。 唐 白居易 《江南喜逢萧九彻因话长安旧游》诗:“索镜收花鈿,邀人解袷襠。”

  • 基本含义
    指人行走的姿势,两腿紧贴,跨步小而紧凑。
  • 详细解释
    袷裆原本是指古代男子的内裤,后来引申为形容人行走时两腿紧贴、跨步小而紧凑的姿势。这个成语形象地描绘了人行走时的特定姿态,强调了行走时的稳健和节制。
  • 使用场景
    常用于描述人行走时的姿势,形容人走路稳健、踏实。也可以用于比喻做事稳重、不慌不忙、沉着冷静。
  • 故事起源
    袷裆一词最早出现在《庄子·秋水》一篇中,原文是:“袷裆之人,能雨能晴,能寒能暑,能吹能吸,能神能化。”这里的袷裆指的是古代能够掌握天气变化、操纵自然的神仙。后来,人们从这个成语中提取了袷裆的特点,用来形容人行走的姿势。
  • 成语结构
    袷裆是一个形容词短语。
  • 例句
    1. 他走路一直袷裆,从不慌乱。2. 这位将军步伐稳健,走起路来总是袷裆的。
  • 记忆技巧
    可以通过想象一个人行走时两腿紧贴、跨步小而紧凑的姿势,来帮助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
  • 延伸学习
    可以进一步学习与行走姿势相关的成语,如“跋扈”、“蹒跚”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袷裆地走过来,好像是个小猫咪。2. 初中生:老师走路总是袷裆的,给人一种稳重的感觉。3. 高中生:他袷裆地行走,不紧不慢,给人一种自信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