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军
sān jūn
  • 拼 音:sān jūn
  • 注 音:ㄙㄢ ㄐㄩㄣ
  • 繁体字:
  • 基本解释

    ◎ 三军 sān-jūn
    (1) [the army]∶军队的统称
    三军过后尽开颜。——毛泽东《七律·长征》
    (2) [the three armed services]∶古时指中军、上军、下军或中军、左军、右军。现指陆军、空军、海军

  • 近义词

    全军

  • 英文翻译

    1.[旧] (军队) the army

  • 详细解释

    (1). 周 制,诸侯大国三军。中军最尊,上军次之,下军又次之。一军一万二千五百人,三军合三万七千五百人。《周礼·夏官·司马》:“凡制军,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王六军,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
    (2).军队的通称。《论语·子罕》:“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汉书·灌夫传》:“ 魏其 言 灌夫 父死事,身荷戟驰不测之 吴 军,身被数十创,名冠三军。” 唐 章孝标 《淮南李相公绅席上赋春雪》诗:“朱门到晓难盈尺,尽是三军喜气消。”《说唐》第一回:“﹝ 晋王 ﹞将宫内之物,给赏三军,班师回朝。” 毛泽东 《长征》诗:“更喜 岷山 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3).古代指步、车、骑三军。《六韬·战车》:“步贵知变动,车贵知地形,骑贵知别径、奇道,三军同名而异用。”今亦称海、陆、空军为三军。
    (4).三围。《管子·参患》:“故凡用兵之计,三惊当一至,三至当一军,三军当一战。” 陶鸿庆 《读诸子札记·管子二》:“‘军’之本义为‘围’,后世遂为师旅之通名……‘三军当一战’者,言三围当一战也。”

  • 基本含义
    指军队,特指三军。
  • 详细解释
    三军是由“三”和“军”两个词组成的成语,原指军队中的三个部分,即陆军、海军和空军。在现代汉语中,三军一般指全体军队,强调整体的力量和威力。
  • 使用场景
    三军一般用于形容军队的整体力量和威力,常用于军事、政治和文学等领域。也可用于形容其他团体或集体的整体力量和合作精神。
  • 故事起源
    《左传·宣公十五年》中有“三军未敢动,而王师已振”的记载,意为“三军尚未出动,但敌人的军队已经振奋起来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军队的战斗力不仅取决于武器装备和战术技能,更重要的是士兵的战斗意志和战斗精神。
  • 成语结构
    三军是一个双音节的成语,由两个汉字组成。
  • 例句
    1. 三军齐心,必定能够战胜敌人。2. 只有整体协作,三军才能发挥最大的战斗力量。
  • 记忆技巧
    可以将“三军”与军队的三个部分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图像,帮助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
  • 延伸学习
    可以进一步学习军事方面的知识,了解军队的组成、作战原则等内容,以加深对“三军”这个成语的理解。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爸爸是一名军人,他是三军中的一员。2. 初中生:只有三军齐心,我们才能够战胜困难。3. 高中生:了解三军的作战原则,对于学习军事战略有很大帮助。4. 大学生:军训期间,我们体验到了三军合作的重要性。5. 成人:军队的战斗力量来自于三军的整体合作和战斗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