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邦
wǔ bāng
  • 拼 音:wǔ bāng
  • 注 音:ㄨˇ ㄅㄤ
  • 繁体字:
  • 基本解释

    商代 盘庚 之前所迁居的五个国都。《书·盘庚上》:“先王有服,恪谨天命,兹犹不常寧;不常厥邑,于今五邦。” 顾颉刚 《<盘庚>三篇校释译论》:“ 盘庚 以前的五迁就是:(一) 仲丁 迁 嚣 ( 隞 ),(二) 河亶甲 迁 相 ,(三) 祖乙 迁 耿 ( 邢 ),(四) 祖辛 迁 庇 ,(五) 南庚 迁 奄 。”按, 嚣 ,今 河南 荥阳 境; 相 ,今 河南 内黄 境; 耿 ,今 河南 温县 境; 庇 ,今 山东 鱼台 境; 奄 ,今 山东 曲阜 境。

  • 基本含义
    五个国家或势力相互平衡,和平共处。
  • 详细解释
    五邦是指五个国家或势力之间相互平衡的状态,彼此和平共处。这个成语源自于中国古代的政治理论,主要用来形容国家之间的关系。它强调了国家间的平衡和稳定,以及通过和平共处来维护和谐的局面。
  • 使用场景
    五邦可以用来形容国际关系中各个国家之间的平衡状态。也可以用来形容一个组织、团队或集体中各个成员之间的相互平衡和和谐共处。
  • 故事起源
    五邦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中,描述了春秋时期齐国、晋国、宋国、秦国和楚国之间形成的一个稳定的平衡状态。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有通过平衡和和谐的相处,才能实现长期的稳定和发展。
  • 成语结构
    五邦由“五”和“邦”两个字组成。五表示数量,邦表示国家或势力。
  • 例句
    1. 这个地区的五个国家形成了一个五邦的局面,相互之间保持着和平与稳定。2. 作为一个团队,我们要保持五邦的状态,相互协作,共同进步。
  • 记忆技巧
    可以将五邦的“五”字与五个国家或势力的数量联系起来,同时想象这五个国家之间保持和平共处的情景,以帮助记忆。
  • 延伸学习
    了解更多关于中国古代政治理论和国际关系的知识,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五年级的学生们形成了一个五邦,大家互相帮助,共同进步。2. 初中生:班级里的五个小组形成了一个五邦,大家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任务。3. 高中生:五个社团组成了一个五邦,每个社团都有自己的特长,互相合作,共同举办活动。4. 大学生:五个学院形成了一个五邦,每个学院都有自己的特色,互相交流,共同促进学校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