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官
táng guān
  • 拼 音:táng guān
  • 注 音:ㄊㄤˊ ㄍㄨㄢ
  • 繁体字:
  • 基本解释

    (1). 明 清 对中央各部长官 如尚书、侍郎等 的通称,因在各衙署大堂上办公而得名。“堂官”对“司官”而言,各部以外的独立机构的长官,如知县、知府等,亦可称“堂官”。 明 高拱 《辨名分疏》:“近年以来,属官不奉堂官约束。” 清 龚自珍 《在礼曹日与堂上官论事书》:“是皇上尚不欲堂官之全赴园也,况司官哉!堂官直日耳,司员自有其坐办之事,直日何预于四司哉?”《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二回:“我在京的时候,曾上过一个条陈给堂官。”
    (2).见“ 堂倌 ”。

  • 基本含义
    指官员的职位高而待遇低,权势有限。
  • 详细解释
    堂官是指官员在官场上的职位虽然较高,但实际上权势有限,待遇不够优厚。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一些官员在名义上有很高的地位,但实际上没有实权,受制于他人。
  • 使用场景
    这个成语常用于形容一些职位高却无实权的人,也可用于形容某些职位地位高却待遇低的情况。
  • 故事起源
    在古代中国,官员的地位和职权是有严格等级的。堂官是指担任堂官职位的官员,堂官等级较高,但实际上往往是一种虚衔,权力有限。这个成语的出处可以追溯到明代的《明史·李东杰传》中:“东杰以堂官屈辱为言,不肯就命。”后来,这个成语逐渐流传开来,成为用来形容权力有限的官员的常用词汇。
  • 成语结构
    堂官是一个名词短语,由“堂”和“官”两个字组成。
  • 例句
    1. 他虽然是个堂官,但实际上并没有什么实权。2. 这个职位虽然是个堂官,但待遇却很低。
  • 记忆技巧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忆这个成语。可以想象一个官员在堂上演讲,声势浩大,但实际上却没有什么实际权力,只是在堂上发表意见而已。
  • 延伸学习
    可以了解更多关于古代中国官制和官员等级的知识,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和社会等级制度。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爸爸虽然是个堂官,但他在公司里并没有什么实际权力。2. 初中生:这个班级的班长虽然是个堂官,但实际上并没有多少权力。3. 高中生:他虽然是个堂官,但在学校里并没有什么实际影响力。4. 大学生:这个学生会的主席虽然是个堂官,但在校内的决策中并没有多少发言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