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迹
shēng jì
  • 拼 音:shēng jì
  • 注 音:ㄕㄥ ㄐㄧˋ
  • 繁体字:
  • 基本解释

    亦作“ 声跡 ”。1.声望与事迹。《后汉书·李法传》:“﹝ 李法 ﹞出为 汝南 太守,政有声迹。”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大统寺》:“ 苏秦 时未有佛法,功德者不必是寺,应是碑铭之类,颂其声跡也。” 宋 文天祥 《出真州》诗序:“予平生仕宦,声迹比比,不曾至 淮 。”《元典章·台纲二·体察》:“提刑按察司除声跡不好者,仰御史臺体察,虽未任满,许行奏代。” 明 李东阳 《武昌府学重修记》:“ 张公 以《春秋》举进士,绩学翰林,歷著声跡。”《续资治通鉴·元世祖至元三十年》:“边远见职有声迹者,使之内迁。”
    (2).犹言音讯行踪。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恶分疏》:“ 宋 人 许昼 , 闽 人 黄遘 , 遘 尝宰 滑州 卫南 ,与 画 声迹不疎。”《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三:“一旦声跡彰露,亲庭罪责,将妾拘繫于内,郎赶逐于外,在妾便自甘心,却累了郎之清德,妾罪大矣。”
    (3).指用录音机或语音学仪器记录下来的声音。 陈原 《社会语言学》9.1:“由于现代录像和录音技术的发展,所有声迹或图像,都能很方便地录下来给人研究。”
    见“ 声迹 ”。

  • 英文翻译

    1.audio track; sound track

  • 基本含义
    声音和踪迹,指人或物的存在或行动所留下的痕迹。
  • 详细解释
    声迹是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声指声音,迹指踪迹。它的基本含义是指人或物的存在或行动所留下的痕迹。在使用中,声迹常常用来表示某人或某物的存在或行动已经被发现或被察觉到。
  • 使用场景
    声迹这个成语在口语和书面语中都比较常见。它可以用来描述某人或某物的存在或行动已经被发现或被察觉到。比如,你可以说某人的声迹已经在这里,表示某人已经到达这里;你也可以说某物的声迹已经被发现,表示某物的存在已经被察觉到。
  • 故事起源
    声迹这个成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论语·述而》一章。在这个章节中,孔子谈到了人们的行动应该是有声有迹的,即应该有所表现和展示。这个意思被后人引申为人的存在或行动应该有所痕迹可循。
  • 成语结构
    声迹是一个形容词性的成语,由两个汉字组成。
  • 例句
    1. 他的声迹已经在这里,我们赶紧去找他吧。2. 警察通过调查,发现了凶手的声迹。3. 这个案件的声迹已经被人们广泛关注。
  • 记忆技巧
    可以通过将声迹与声音和踪迹联系起来进行记忆。想象一个人走过一片雪地,留下了脚印,这就是他的踪迹;同时,他还发出了声音,这就是他的声音。将这两个概念联系在一起,就可以记忆声迹的含义。
  • 延伸学习
    可以进一步学习与声迹相关的成语,如声色俱厉、声东击西等。同时,也可以学习其他与人的存在或行动相关的成语,如踪影无踪、无影无踪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们听到了校长的声迹,知道他来了。2. 初中生:我在森林里发现了一些野生动物的声迹。3. 高中生:他的声迹已经在社交媒体上被广泛传播。4. 大学生及以上:这个政治家的声迹已经引起了全国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