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犊
míng dú
  • 拼 音:míng dú
  • 注 音:ㄇㄧㄥˊ ㄉㄨˊ
  • 繁体字:
  • 基本解释

    指 春秋 晋 贤大夫 窦鸣犊 。 孔子 欲赴 晋 ,闻其已被 赵简子 所杀,乃止。亦泛指贤臣。《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 既不得用於 衞 ,将西见 赵简子 。至於 河 而闻 竇鸣犊 、 舜华 之死也,临 河 而叹曰:‘美哉水,洋洋乎! 丘 之不济此,命也夫!’” 裴駰 集解引 徐广 曰:“或作‘ 鸣鐸 竇犨 ’,又作‘ 竇犨 鸣犊 、 舜华 也’。” 汉 梁竦 《悼骚赋》:“ 赵 殞 鸣犊 兮, 秦 人入疆。” 严复 《戊戌八月感事》诗:“临 河 鸣犊 嘆,莫遣寸心灰。”

  • 基本含义
    指小牛在离开母牛时,发出一种特殊的响声,比喻儿女离开父母后,思念之情难以自抑。
  • 详细解释
    成语“鸣犊”由“鸣”和“犊”两个字组成。鸣指小牛发出的声音,犊指小牛。这个成语比喻儿女离开父母后,对父母的思念之情如小牛离开母牛后发出的特殊响声一样,无法自抑。
  • 使用场景
    这个成语常用于描述儿女离开父母后,对父母的思念之情深切。可以用在表达思念父母的信件、演讲或者日常交流中。
  • 故事起源
    成语“鸣犊”的故事起源于《论语·为政篇》中的一则寓言故事。故事中,孔子的学生曾子离开家乡去求学,孔子对他说:“鸣犊之牛,不念母,一日而犊死。”意思是说,小牛离开母牛后,不思念母亲,结果在一天之内就会死去。这个故事后来被引申为比喻儿女离开父母后,思念之情难以自抑的成语。
  • 成语结构
    主谓结构,由动词“鸣”和名词“犊”组成。
  • 例句
    1. 我出国留学已经一年了,每天都在鸣犊般地思念着父母。2. 她离开家乡去了另一个城市工作,每天晚上都会鸣犊般地给父母打电话。
  • 记忆技巧
    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记忆成语“鸣犊”:1. 将“鸣犊”分解成“鸣”和“犊”,并理解其含义:小牛发出声音。2. 想象一下小牛离开母牛后发出的特殊响声,以及儿女离开父母后思念之情难以自抑的场景。3. 将成语与自己的经历或感受联系起来,加深记忆。
  • 延伸学习
    了解更多与家庭、亲情相关的成语,如“孤掌难鸣”、“家喻户晓”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每天都鸣犊般地思念着妈妈,希望她早点回家。2. 初中生:离开父母去外地上学,我开始体会到了鸣犊的感觉。3. 高中生:在离家上大学的第一天,我鸣犊般地想念着父母,却也憧憬着新的生活。希望以上学习指南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成语“鸣犊”。祝学习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