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宛
wǎn wǎn
  • 拼 音:wǎn wǎn
  • 注 音:ㄨㄢˇ ㄨㄢˇ
  • 繁体字:
  • 基本解释

    (1).盘旋屈曲貌。《文选·司马相如<封禅文>》:“宛宛黄龙,兴德而升。” 李善 注:“《楚辞》曰:‘驾八龙之宛宛。’”今本《离骚》作“婉婉”。 王逸 注:“婉婉,龙貌。” 南朝 宋 谢灵运 《缓歌行》:“宛宛连螭轡,裔裔振龙輈。” 唐 柳宗元 《哭连州凌员外司马》诗:“宛宛凌江羽,来栖翰林枝。”
    (2).谓山川道路蜿蜒曲折。 唐 张祜 《车遥遥》诗:“碧川迢迢山宛宛,马蹄在耳轮在眼。” 明 何景明 《过马溪田村居》诗:“宛宛清河曲,团团翠竹村。” 林纾 《记花坞》:“厓下多沃壤,尽以蒔竹,小溪宛宛如绳,盘出竹外。”
    (3).迟回缠绵貌。 唐 岑参 《龙女祠》诗:“祠堂青林下,宛宛如相语。” 明 方孝孺 《喜嘉猷秀才至》诗:“宛宛心所慕,盈盈日兴思。” 明 高启 《送家兄西迁》诗:“怱怱逐途旅,宛宛谢亲戚。”
    (4).细弱貌。 唐 陆羽 《小苑春望宫池柳色》诗:“宛宛如丝柳,含黄一望新。” 明 陆粲 《边军谣》:“宛宛娇儿未离母,街头抱卖供军装。” 清 纳兰性德 《秋千索·渌水亭春望》词之一:“烟丝宛宛愁縈挂,賸几笔晚晴图画。” 苏曼殊 《断鸿零雁记》第十八章:“使吾身此时为 幽 燕 老将,固亦不能提钢刀慧剑,驱此婴婴宛宛者於漠北。”
    (5).真切可见貌;清楚貌。《释名·释丘》:“中央下曰宛丘。有丘宛宛如偃器也。”《释名·释州国》:“ 燕 ,宛也。北方沙漠平广,此地在 涿鹿山 南,宛宛然以为国都也。” 宋 李格非 《洛阳名园记·东园》:“ 渊映 、 瀍水 二堂,宛宛在水中。”

  • 基本含义
    形容事物形状或动作柔和、婉转。
  • 详细解释
    宛宛是一个形容词,用来形容事物柔和、婉转的形状或动作。它通常用于形容人的举止、言谈或艺术作品的表现方式。
  • 使用场景
    宛宛常用于描述女性的优雅姿态、柔和的动作,也可用于形容音乐、舞蹈、诗歌等艺术形式的表现风格。此外,宛宛还可用于形容自然景观中的柔美景色,如宛宛的水流、宛宛的云彩等。
  • 故事起源
    宛宛这个成语的起源尚无明确的故事。它可能来源于古代文人墨客对女性的赞美,将柔和、婉转的形态与女性美进行了联系。宛宛也可以看作是对自然美的赞叹,将柔美的自然景色与人类的审美情趣相结合。
  • 成语结构
    宛宛是一个重叠词,由相同的字宛重复组成。
  • 例句
    1. 她的舞姿宛宛,如行云流水般优美。2. 这首诗的语言宛宛,给人一种柔和的感觉。
  • 记忆技巧
    可以通过联想来记忆宛宛这个成语。可以想象一个优雅的女性在宛转地舞动,或者想象一幅柔美的风景画中的景色宛宛流动,这样可以帮助记忆宛宛的含义。
  • 延伸学习
    1. 学习其他与宛宛相关的成语,如宛若、宛如。2. 学习与宛宛相关的诗词,如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中有“宛宛暗度轻风舞,凉凉晨光露重重”一句。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她的舞姿宛宛,像一朵盛开的花。2. 初中生:他的演讲语言宛宛,让人陶醉其中。3. 高中生:这幅画的色彩宛宛,给人一种柔和的感觉。4. 大学生:她的琴声宛宛,如泉水流淌在大山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