畔戾
pàn lì
  • 拼 音:pàn lì
  • 注 音:ㄆㄢˋ ㄌㄧˋ
  • 繁体字:
  • 基本解释

    叛乱,叛逆。畔,通“ 叛 ”。《后汉书·朱浮传》:“时二郡畔戾, 北州 忧恐, 浮 以为天子必自将兵讨之。”

  • 基本含义
    指人们争吵、争斗不休,互相攻击,不肯罢休。
  • 详细解释
    畔戾源自《孟子·告子下》:“戾者,不平也。畔者,攻也。”意思是人们争吵、争斗不休,相互攻击,不肯罢休。这个成语形象地描述了人们争斗不休、不达成共识的状态。
  • 使用场景
    这个成语常用于形容人们争吵不休、争斗不止的场景,也可以用来形容两个团体、两个国家之间的长期争斗。
  • 故事起源
    畔戾出自《孟子·告子下》。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在《告子下》一章中讲述了人们争吵不休、互相攻击的现象。
  • 成语结构
    畔戾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
  • 例句
    1. 两个政党之间的畔戾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2. 他们之间的畔戾导致了友谊的破裂。3. 这场畔戾已经持续了数年,还没有找到解决的办法。
  • 记忆技巧
    可以通过联想来记忆这个成语。可以想象两个人站在河边,争吵不休,互相攻击,不肯罢休的场景。
  • 延伸学习
    可以进一步学习《孟子》这本古代经典著作,了解孟子的思想和教育理念。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两个小朋友之间的畔戾导致了他们之间的友谊破裂。2. 初中生:班级里发生了一场畔戾,导致同学们之间关系紧张。3. 高中生:这个国家与邻国之间的畔戾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需要通过对话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