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巴喃普寺
  • 拼 音:
  • 注 音:
  • 繁体字:
  • 基本解释

    帕巴喃普寺-介绍

    在泰国,有一家寺庙以接收艾滋病患者为己任,几十年如一日收留和照顾无家可归的艾滋病患者,成为众多艾滋病患者生命中最后的家,它就是位于泰国中部华富里府的帕巴喃普寺。

    寺庙座落在连绵青山之中。走进环绕着青草树丛的寺庙,迎面而来的是两块分别用白色和黑色字母组成的艾滋病和艾滋病毒的巨大标志,强烈的视觉反差提醒人们这座寺庙的特殊之处。

    对于艾滋病患者尤其是许多晚期患者来说,等待死亡已经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在这座寺庙里,这些被社会和家庭抛弃的艾滋病患者能够在关爱中有尊严地走完人生最后一段路程。

    帕巴喃普寺-艾滋病患者最后的家

    57岁的乌冬帕差通是帕巴喃普寺“慈善之家”项目的创始人。多年前,他在化缘途中偶然看到被医院嫌弃的艾滋病晚期患者因为生活无法自理和缺乏及时治疗孤独而悲惨地死去,就萌生了帮助他们的想法。1990年,两名被家人抛弃的艾滋病患者来到寺庙里请求帮助,乌冬帕差通接收了他们,随后他于1992年正式创办了以收容和照顾艾滋病人为宗旨的“慈善之家”项目。乌冬帕差通说:“最初我看到许多艾滋病患者因为被医院放弃而死亡,进而发现这是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人们都因为害怕感染而歧视他们,许多艾滋病人也因此被家庭抛弃。1992年起,越来越多的人来到寺庙,我开始为他们建造房屋,给他们提供住所,让他们生活在这里直到生命终结。”

    但是项目成立初期却受到了种种阻挠,寺庙所在地村民们因为害怕被感染都坚决反对,乌冬帕差通用各种方式,试图让他们理解自己和寺庙的做法。乌冬帕差通说:“(项目成立最初)大概有三年的时间,我都是自己陪着这些患者并照顾他们,那时候大概有30名患者住在这里,其中一些最终还是在没有家人的陪伴下死去。随着更多的患者来到这里,我开始为他们建造更多的房屋,而这时候一些医生和护士也慕名来到这里帮助我,慢慢的附近村民也理解了,甚至主动来到这里当志愿者帮助患者们。”

    18年间,帕巴喃普寺共接收了超过30000名艾滋病患者,其中超过10000名患者在寺庙中度过了生命中最后的时光。目前寺庙中共有约140名艾滋病患者,其中50名病情严重的患者被安置在特别病房中,其他患者则住在寺庙为他们建造的房屋内。

    走进病重患者的特别病房,一股与窗外阳光和清新的空气截然不同的气息扑面而来,其中夹杂着浓重的消毒水味道,不大的病房里排列着近40张床位,几乎所有人脸上除了麻木和绝望,看不到任何其它表情。45岁的英亚因为注射毒品而感染艾滋病毒。经过治疗,他的身体得到一定恢复。英亚说:“当时与人共用针头的时候根本顾不上想太多,脑子里只想先满足毒瘾,后来发现手臂上接受注射的地方非常痒,经过验血才知道感染了艾滋病毒。来到这里以后不但有医生治疗而且还提供免费药品,现在身上一些很严重的症状有所缓解,身体也有所恢复了。现在这里的生活很好,我不会去想未来,我也不害怕死亡。”

    从最开始的不被理解到现在,寺庙住持乌冬帕差通度过了一段艰难的时期,但是随着泰国社会对艾滋病的进一步了解,人们对艾滋病患者的理解和宽容也在增加,许多人知道帕巴喃普寺的慈善行为后,纷纷前来探望这里的病人并为寺庙捐款捐物。乌冬帕差通表示,每年有超过10万人通过各种方式为寺庙捐款,此外还有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来当短期志愿者。

    普里达是曼谷一家公司的人力资源部经理,他代表公司来到寺庙进行捐款,同时也准备将在寺庙里了解到的情况反馈到公司,让大家尽可能来这里继续为病人提供帮助。普里达说:“我们回去会向公司员工们介绍这里的情况,告诉他们这里是怎样帮助艾滋病人的。我觉得这里对艾滋病人来说是一个很好的疗养院,为他们提供治疗和照顾,通常患有艾滋病的人会觉得失去一切很绝望,但是来到这里他们会有一种得到重生的感觉。这是很值得关注的项目,非常好。”

    帕巴喃普寺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志愿者表示,他已经在这里工作了3年。他说:“现在社会上人们还是普遍存在歧视艾滋病患者的心理,虽然许多人都知道艾滋病并没有想象中的可怕,正常的接触方式不会导致传播,但是人们普遍还是对艾滋病人有畏惧心理,因此许多被遗弃到这里的病人都是因为被人歧视被人嫌弃,因为没有人敢也没人愿意照顾他们。一般情况下一些晚期艾滋病人皮肤上会有脓包和伤疤,会害怕是人之常情,所以我们也要做好一切预防感染和保护自己的措施。”

    除了收容成年艾滋病患者之外,帕巴喃普寺庙也接收从母亲身上感染病毒的艾滋病儿童以及父母因为艾滋病死亡的孤儿,并在距离寺庙88公里的地方建立了“慈善之家”项目的分支机构,让他们能和普通孩子一样享受正常上学的机会。乌冬帕差通住持表示:“我相信,这些孩子长大之后能够像普通人一样工作和照顾自己,因为他们接受教育有文化,许多孩子长大后都学业有成,一些孩子也会选择继续留在寺庙里照顾艾滋病人。”

    虽然泰国政府近年来采取了一系列针对性措施,但是泰国艾滋病现状仍然十分严竣,泰国卫生部最新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泰国有超过50万人感染艾滋病毒,如何公正对待艾滋病人也是目前社会上急需解决的问题。帕巴喃普寺“慈善之家”项目基金会主席维猜表示:“目前最大的问题主要是人的问题,患者接受治疗后身体有所好转能够生活自理的话,就应该让他们回到社会上,与自己的家庭在一起,并从事一定的工作,但是事实是社会和家庭都对艾滋病人有歧视情绪。我们也想呼吁社会各届尽量宽容地接受艾滋病人,他们也和普通人一样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能力,如果社会上能够普遍认可他们的存在,这个问题就能够更好的得到解决。”

  • 基本含义
    形容事物相互依存、相互关联,不能分割。
  • 详细解释
    帕巴喃普寺,是藏传佛教中的一个寺庙,寓意着佛法的普遍传播和弘扬。成语“帕巴喃普寺”借指事物相互依存、相互关联,不能分割。形容事物之间的关系紧密,相互影响,一方离开就会失去平衡和完整性。
  • 使用场景
    常用于描述人际关系、事物联系等方面。形容事物之间的关系密切,相互依存,一方缺失就会导致整体不完整,失去平衡。
  • 故事起源
    帕巴喃普寺是西藏一座历史悠久的寺庙,寺内供奉着佛陀的法身。根据传说,佛陀在初次到达西藏时,他的身体被分成了108块,这些块体分散到了不同的地方。帕巴喃普寺就是其中之一,寓意着佛法的普遍传播和弘扬。后来,人们将帕巴喃普寺作为成语来使用,形容事物之间的相互关联和依存。
  • 成语结构
    帕巴喃普寺是一个四个字的成语,结构为“名词 + 动词 + 动词 + 名词”。
  • 例句
    1. 人与自然是帕巴喃普寺的关系,相互依存,不能分割。2. 企业与员工之间是帕巴喃普寺的关系,只有共同发展才能取得成功。
  • 记忆技巧
    可以通过将“帕巴喃普寺”与佛教文化和西藏文化联系起来记忆。可以想象帕巴喃普寺中的佛陀法身,以及寺庙代表的佛法的普遍传播和弘扬。
  • 延伸学习
    可以了解更多关于西藏文化和佛教文化的知识,深入了解帕巴喃普寺的历史和意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们班的同学就像帕巴喃普寺里的佛陀法身,每个人都很重要,缺了一个就不完整。2. 初中生:家庭和谐是帕巴喃普寺的关系,家人之间相互依存,不能分割。3. 高中生:科学研究中的各个环节就像帕巴喃普寺,缺了任何一个环节都会影响整个研究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