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官
míng guān
  • 拼 音:míng guān
  • 注 音:ㄇㄧㄥˊ ㄍㄨㄢ
  • 繁体字:
  • 基本解释

    告官,向官府控告。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王成》:“早起,将作归计,啟视囊中,则金亡矣。惊告主人,主人无所为计。或劝鸣官,责主人偿。”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二》:“偶见邻妇与少年语,遽告其夫。夫侦之有迹,因伺其私会駢斩之,携首鸣官。”

  • 基本含义
    指在官场中发表意见或批评上级的行为。
  • 详细解释
    鸣官一词源于古代中国,它由两个字组成:鸣和官。鸣意味着发出声音,官指的是官员。鸣官这个成语的基本含义是指在官场中发表意见或批评上级的行为。它强调了个人在官场中敢于直言,敢于批评的勇气。
  • 使用场景
    鸣官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在官场中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不畏权势,不怕得罪上级。它可以用来表达赞赏和敬佩的情感,也可以用来提醒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要勇于表达自己的看法。
  • 故事起源
    鸣官这个成语的故事起源于中国古代。相传,古代有一位官员名叫韩宣公,他在官场中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不畏权势,不怕得罪上级。他常常鸣冤直言,敢于批评不公,因此被人们称为“鸣官”。他的勇气和正直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为了这个成语的来源。
  • 成语结构
    鸣官是一个动宾短语,由动词“鸣”和名词“官”组成。
  • 例句
    1. 他在会议上鸣官,直言不讳地指出了上级的错误。2. 这位官员勇于鸣官,为人民利益大声疾呼。
  • 记忆技巧
    要记住鸣官这个成语,可以将其与一个勇敢发声的官员形象联系起来,想象他在官场中毫不畏惧地发表自己的意见。
  • 延伸学习
    如果你对中国古代官场文化感兴趣,可以进一步了解韩宣公和他在官场中的事迹。此外,你还可以学习其他与官场相关的成语,如“官官相护”、“官官相卫”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小学生:我的爸爸是个勇敢的鸣官,他总是为我们小孩子争取权益。初中生:鸣官是一种勇气和责任,我们应该勇于发表自己的意见。高中生: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需要像鸣官一样,敢于批评不公,维护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