榷举
què jǔ
  • 拼 音:què jǔ
  • 注 音:ㄑㄩㄝˋ ㄐㄨˇ
  • 繁体字:
  • 基本解释

    专举,特举。《魏书·刑罚志序》:“自 太祖 拨乱,荡涤 华夏 ,至于 太和 ,然后吏清政平,断狱省简,所谓百年而后胜残去杀。故榷举行事,以著于篇。”

  • 基本含义
    指能够准确判断、辨别事物的真伪,明辨是非。
  • 详细解释
    榷举是由“榷”和“举”两个词组成的成语。“榷”是指在古代商贸中,由特定的机构负责买卖交易的监管和管理,“举”是指举起、提出。榷举这个成语的意思是指通过权威的机构或人士的审查和评判,来判断事物的真实性和价值,并作出准确的判断。
  • 使用场景
    榷举这个成语在日常生活中常用于形容一个人具有辨别是非、判断事物真伪的能力。可以用来赞美一个人的眼光准确,能够明辨是非,不被欺骗。也可以用来批评某些人缺乏辨别能力,轻易相信谣言。
  • 故事起源
    榷举这个成语的故事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商贸活动。在古代,榷场是指由政府设立的专门负责买卖交易的市场,负责管理和监管商品的质量、价格等。榷场的职责就是通过榷举的方式,来判断商品的真实性和价值。因此,榷举逐渐成为一个形容能力高超、眼光独到的人的成语。
  • 成语结构
    榷举由两个汉字组成,榷和举。其中,“榷”是名词,意为商贸市场;“举”是动词,意为举起、提出。
  • 例句
    1. 他的眼光真准,每次投资都能榷举得很好。2. 这个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有待榷举。
  • 记忆技巧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忆榷举这个成语。可以想象在古代的榷场上,商人们举起手中的商品,让专门的官员来判断商品的真伪和价值,从而形成榷举的场景。这样可以将榷举和商贸活动联系起来,帮助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
  • 延伸学习
    如果对榷举这个成语感兴趣,可以进一步了解中国古代商贸的发展和榷场的历史。此外,还可以学习其他类似意义的成语,如“明察秋毫”、“辨明是非”等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榷举了我的作文,给了我很多建议。2. 初中生:这个问题需要榷举一下,不能轻易下结论。3. 高中生:他的眼光很独到,对社会问题的榷举很有见地。4. 大学生:在信息时代,我们需要榷举能力来辨别真假新闻。5. 成年人:在投资理财中,需要榷举能力来判断风险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