蟠结
pán jié
  • 拼 音:pán jié
  • 注 音:ㄆㄢˊ ㄐㄧㄝ ˊ
  • 繁体字:
  • 基本解释

    (1).盘曲纠结。 宋 苏轼 《孙莘老寄墨》诗之三:“晴窗洗砚坐,蛇蚓稍蟠结。” 明 叶盛 《水东日记·衣和庵主》:“ 雪竇 妙高峯 左 千丈巖 巔有藤一枝,蜿蜒其上,下临不测,乃蟠结成龕,为藏修之所,故号 栖云 。” 清 刘大櫆 《游黄山记》:“而松於罅中直上达顶,露其半可窥,更旁裂一石,乃屈曲蟠结于峰顶之四周。”
    (2).互相勾结。《明史·吴贞毓传》:“﹝ 马吉翔 ﹞遂与 定国 客蟠结,尽握中外权。” 清 戴名世 《三山存业序》:“及其成进士,为达官,座主门生,同年故旧,纠合蟠结,相倚为声势,以蠹国家而取富贵。”
    (3).犹聚集。 宋 范成大 《清江台题榜》诗:“南来 富寿冈 ,形胜此蟠结。”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一》:“然则天工之巧,无所不有,精华蟠结,自成文章,非常理所可测矣。”
    (4).郁积;郁结。 宋 苏辙 《施崇宁寺马》诗:“坐驰千里气蟠结,日食生芻空自笑。” 梁启超 《申论种族革命与政治革命之得失》:“故数年前主张排 满 论,虽师友督责日至,曾不肯自变其説;即至今日,而此种思想,蟠结胸中,每当酒酣耳热,犹时或间发而不能自制。”《花城》1980年第7期:“他无意将踢石当作游戏,却要借此宣泄蟠结在心头的悒郁。”

  • 基本含义
    指事物纠缠复杂,难以解决的困难或问题。
  • 详细解释
    蟠结原指蛇盘绕的样子,引申为事物纠缠复杂,难以解决的困难或问题。形容问题错综复杂,难以解决。
  • 使用场景
    常用于形容人们思维、事物发展或情感纠结复杂的情况。可以用于描述人际关系、社会问题、心理困扰等。
  • 故事起源
    据说,蟠结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史记·魏世家》中。当时魏国的大将军魏武王曹操在与敌人作战时,敌人趁其不备,借机袭击,使得曹操的军队陷入了困境。曹操决定亲自上阵,与敌人决一死战。在战斗中,曹操遇到了一条巨蟒,它盘绕在曹操身边,使得曹操无法脱身。曹操为了解脱困境,只能用剑将自己的头发剪掉一撮,才得以逃脱。后来,人们用“蟠结”来形容事物纠缠复杂,难以解决的困难或问题。
  • 成语结构
    主要由两个汉字组成,没有其他结构。
  • 例句
    1. 这个问题真是蟠结不清,需要仔细思考。2. 他们之间的关系已经蟠结成一团,难以解开。
  • 记忆技巧
    可以将“蟠结”拆分为“蟠”和“结”两个部分记忆。蟠可以联想为盘绕的蛇,表示事物纠缠复杂;结可以联想为困境,表示难以解决的问题。通过联想记忆,可以更容易记住这个成语的含义。
  • 延伸学习
    可以进一步了解其他相关成语,如“纠缠不清”、“难以解脱”等,以扩大词汇量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小明的数学题太难了,我看了半天也蟠结不清。2. 初中生:我和同桌的关系一直很纠结,我们之间的问题蟠结成了一团。3. 高中生:高考的压力让我感到蟠结不已,不知道该如何应对。4. 大学生:毕业后找工作是我目前最大的蟠结,需要面对很多挑战。希望以上学习指南能够帮助你全面了解和掌握“蟠结”这个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