畏愞
wèi nuò
  • 拼 音:wèi nuò
  • 注 音:ㄨㄟˋ ㄋㄨㄛˋ
  • 繁体字:
  • 基本解释

    见“ 畏懦 ”。

  • 基本含义
    形容人胆小怕事,缺乏勇气。
  • 详细解释
    畏愞是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畏意为害怕,愞意为胆怯。合在一起形容一个人胆小怕事,缺乏勇气,不敢冒险。
  • 使用场景
    畏愞常用于形容一个人在面对困难、挑战或压力时,胆怯退缩,不敢积极应对。可以用于描述一个人的性格特点,也可以用于批评某人的胆小行为。
  • 故事起源
    畏愞这个成语出自《尚书·周书·文王世子》。故事中,文王的儿子武王在战斗中非常勇敢,而文王的另一个儿子畏愞,不敢冒险。这个成语由此而来,用来形容胆小怕事的人。
  • 成语结构
    畏愞是一个形容词短语,由两个汉字组成,没有固定的词序。
  • 例句
    1. 他畏愞的性格让他错失了很多机会。2. 面对困难,我们不能畏愞退缩,要勇敢面对。
  • 记忆技巧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住畏愞这个成语。可以想象一个人胆怯地退缩,因为害怕而缺乏勇气,这样可以加深对该成语的理解和记忆。
  • 延伸学习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相关的成语,如畏首畏尾、畏敌如虎等,来扩大对于胆小怕事的人的描述。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是一个畏愞的孩子,不敢参加学校的演讲比赛。2. 初中生:在班上表演时,他畏愞地忘词了,没有完成演出。3. 高中生:面对高考的压力,有些学生变得畏愞,不敢积极备考。希望这个学习指南能够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畏愞”这个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