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朔
shì shuò
  • 拼 音:shì shuò
  • 注 音:ㄕㄧˋ ㄕㄨㄛˋ
  • 繁体字:
  • 基本解释

    古代天子、诸侯每月朔日祭告祖庙后,在太庙听政,称“视朔”。《左传·僖公五年》:“公既视朔,遂登观臺以望,而书,礼也。” 孔颖达 疏:“视朔者,公既告庙受朔,即听视此朔之政,是其亲告朔也。”

  • 基本含义
    指对事物的观察和判断有远见,能够洞察事物的本质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 详细解释
    视朔一词出自《史记·魏公子列传》中的一则故事。相传,战国时期,魏国有位名叫公子列的大臣,他的眼睛看上去是斜的,但他却以此自嘲并自称“视朔”。后来,公子列因为对事物的观察和判断有远见而被人们称为“视朔”。这个成语形象地表达了人们对于能够洞察事物本质和未来发展趋势的能力的赞美。
  • 使用场景
    视朔一词常用于形容那些能够洞察事物本质、具有远见的人。可以用于赞美某人在决策、判断等方面具有独到的见解和智慧。
  • 故事起源
    视朔一词的故事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历史文献《史记》中的一则记载,通过公子列的自嘲和被人们赞誉的故事,形成了这个成语。
  • 成语结构
    视朔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没有什么特殊的结构。
  • 例句
    1. 他对市场的变化有着敏锐的视朔,总能在竞争中保持领先。2. 这位企业家凭借其视朔,成功地预测到了未来的发展趋势。3. 只有具备视朔的人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 记忆技巧
    可以将“视朔”与“视角”相连,将“朔”理解为“角度”。通过将这两个词联系在一起,可以更容易地记住“视朔”的含义,即洞察事物的角度。
  • 延伸学习
    可以进一步了解公子列的故事以及其他类似的成语,例如“洞若观火”、“洞察一切”等,以扩展对于洞察力和智慧的理解。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总是能够视朔到我需要帮助的时候。2. 初中生:他在游戏设计方面有着独到的视朔,每次都能给我们带来惊喜。3. 高中生:通过对历史的视朔,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当时的决策和发展趋势。4. 大学生:作为一名专业人士,我们需要具备视朔的能力,以应对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