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绣
  • 拼 音:
  • 注 音:
  • 繁体字:
  • 基本解释

     杭绣的概述

    杭绣即杭州刺绣,亦称吉绣,起源于汉代,至南宋为极盛时期。当时的刺绣,一为“宫廷绣”,一为“民间绣”,前者专为皇室内苑绣各种服饰,后者刺绣官服、被面、屏风、壁挂等。直至清末民初,杭绣仍盛行而不衰,城内后市衔、粥教坊、天水桥一带有刺绣作坊近20处,擅长刺绣的手艺人多达二、三百人。

  • 详细解释


     杭绣的工艺

    杭绣讲究针法,针法主要有平绣、乱针绣、叠绣、贴续绣、借底绣、发绣、穿珠绣、帮绣、点绣、编绣、网绣、纱绣等。杭绣的刺绣品种很多,尤以盎金绣、包金绣、银线绣、彩丝绣等著称于世。蛊金绣,金碧辉煌,雍容华贵;包金绣,层次分明,交相辉映;银线绣,古朴文雅,素而不俗;彩线绣,细密艳丽,形象活泼。杭绣在刺绣技艺上,吸收并融合苏、湘、蜀、粤四大名绣之长,绣法多变,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杭绣的图案设计,内容大多取材于民间喜闻乐见的龙、凤、麒麟、蝙蝠、孔雀、牡丹、寿桃、如意、八卦、西湖风景等传统图案。在装饰上运用夸张和变形,也是杭绣一大特色。

    杭绣的历史

    杭州历来有“丝绸之府”之称。丝绸业的兴盛,促使了刺绣工艺的发展,刺绣在杭州有悠久的历史。

    宋高宗南渡,迁都杭州后,画师绣工云集,繁华甲于一时。朝廷设立织造机构,监制宫廷服饰,当时杭州就集中了300余名技艺出众的绣工和画师,专为皇家、内苑绘绣各种服饰。据苏州刺绣艺人朱风《中国刺绣技法研究》一书中所说“宋高宗刘安妃,杭州人,工书画,绣有东方朔像,此发绣人像,现藏英国伦敦博物馆。”另据明代万历年间张应文著《清秘藏》记载“宋人之绣, 针线细密,用线止一二丝,用针如发,细者为之,设色精妙,光彩夺目。”以上这些都说明南宋时杭绣已臻精工细致,有很高技艺和水平。

    从宋到明清,杭城刺绣久盛不衰,而且是全国刺绣用丝线的主要产地。当时杭城产绒线之多,为全国之冠。杭绣如此发达的原因,一是朝廷的需要,二是地方官员及百姓需要,三是宗教的需要。杭州素来是宗教胜地,庙、寺、观、庵为数不少,如灵隐寺、净慈寺闻名于世,宗教色彩的刺绣品也应运而生。信女李德廉、 姚德贞,于公元1355至公元1361年绣制了“妙法莲华经”,是元代保存下来的一件完整刺绣品,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宋时杭州的后市街、天水桥、三元坊、弼教坊一带有刺绣作坊10余处,从事官服图谱、花轿帐幔、供桌圆屏、佛堂挂幡、龙船稍旗、神服戏装乃至嫁妆衣饰等绣制,刺绣艺人约200余人,以男工为主。因此,行业中形成了只收男工不收女工、只传媳妇不传女儿的规矩,此风一直沿传到民国,成为杭绣一大特点。

    杭绣的发展

    建国后,杭绣得到了政府的重视,市工艺美术学校专设了刺绣班,培养了一批后继新人。市工艺美术研究所专门设立刺绣和机绣研究室,研究整理,发掘创新,创作了大量刺绣精品,形成了杭州现代刺绣的独特风格,在全国工艺美术界奇葩突现,使古老的杭州刺绣绽放出新的辉煌。

    杭绣的名店

    张允升百货店(原名张允升线帽百货庄),是一家有200多年历史的百年老店。在旧时,素以自制丝线、帽子著称杭城,尤其是该店自制的各档丝线,成为旧时杭城“五杭”之一的“杭线”。

    杭州自宋以来是“杭绣”的发源地,至清时,民间的手工制绣棚作发展较快,当时的羊坝头巷曾成为杭城戏服刺绣的集中地。同时,民间手工成衣铺也如雨后春笋,应运而生。民国初,出身制线工人的孙仲舒盘进张允升。孙早年在高银巷木瓜弄口一家制线作坊当学徒,为人聪慧,深得东家传授,制得一手好丝线。孙盘进店铺后,自设工场,向桐乡、海宁、德清及余杭等地采购优质的清水蚕丝,制成各档丝线,有绣花用的各色绣花线;有缝衣用的“细三口”(一种丝线的规格);有用“粗三口”捻成的女孩子扎辫子的“红头绳”和串物“串绳”等。尤以串绳最为著名,杭城各扇庄、古玩珠宝店和卖念佛珠的店家、寺院,都采用张允升的串绳串扇坠、玉配和念佛珠,颜色为红、绿、黄三种,串绳还出口泰国、缅甸、马来西亚等国及香港地区。张允升的串绳出口东南亚诸国还有一个传说。有一年春天,几位泰国僧人来到张允升卖串绳的柜台前,对活计讲:“你们的丝线会不会褪色?”正好被站在一旁的孙仲舒听到,当时立即请他们到制线工场参观,并随便拿了几种颜色的丝线放进盛有清水的面盆中浸了一个多小时,捞出丝线,不见褪色,众僧人心服口服。走时,买了不少串绳告别而去。从此,年年有不少东南亚诸国的寺庙和店家来杭采购或订购。张允升的丝线就是在这个时期走红杭城。孙老板也很会做生意,凡裁缝店(成衣铺)的人来买丝线,年长的,递给烟管一支,旱烟一袋,泡了一杯茶,请他们吸烟稍坐,不会吸烟的,就请他喝茶稍等,伙计们按他们的需要配齐。如果是姑娘、大嫂来买绣花线。就介绍她们看看本店的其他商品,如帽子、化妆品等。

    其他

    张允升的丝线一出名,本省湖州、德清、安吉、泗安等地的杂货店、百货店纷纷来杭采购,张允升也做起了批发生意。民国14年(1925年)12月清河坊那场火灾也秧及了张允升的木结构店堂。趁改建江墅路时,孙仲舒便将张允升店造成了水泥门面的四层楼房,一、二楼为营业厅,三楼为制线制帽工厂,四楼为职工宿舍。新房落成后,张允升除了继续自制、自销丝线、帽子外,还为上海的一些厂家经销蝴蝶牌牙粉、蝶霜、花露水、福桃牌木纱团及天津的羚羊牌毛线等,成了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杭城最大的一家百货店。

  • 基本含义
    指杭州的刺绣技艺,也用来形容工艺精细、细致入微。
  • 详细解释
    杭绣是指中国浙江省杭州市的刺绣工艺,以其细密、精致、色彩艳丽而闻名。成语“杭绣”借指工艺精细、细致入微的意思。使用这个成语时,可以形容某事物或某人的制作精良、精细、讲究。
  • 使用场景
    常用于形容各种工艺精湛、细致入微的事物,如杭绣般精细的细节、杭绣般精良的工艺等。
  • 故事起源
    杭绣是中国的传统工艺之一,起源于南宋时期。宋代画家郭熙曾经以杭州刺绣为题材创作了一幅名画《杭绣图》,画中描绘了杭州刺绣的精细工艺和华丽的色彩。这幅画作成为了杭绣的代表之一,也使得“杭绣”成为了一个形容工艺精细的成语。
  • 成语结构
    杭绣是一个名词性成语,常用作动词或形容词的补语。
  • 例句
    1. 这幅画的细节处理得像杭绣一样精细。2. 她的针线活做得非常杭绣,一丝不苟。
  • 记忆技巧
    可以通过联想杭州的刺绣工艺来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可以想象一幅精美的刺绣作品,细密的线条和绚丽的色彩,来形容某事物或某人的精细工艺。
  • 延伸学习
    可以进一步了解杭州的刺绣工艺,以及中国传统的刺绣技艺。也可以学习其他类似的成语,如“瓷器之都”、“织锦之乡”等,来拓宽对中国传统工艺的了解。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奶奶教我绣花,我希望我的刺绣能够像杭绣一样精细。2. 初中生:这本书的插图处理得非常杭绣,每一个细节都被精心设计了。3. 高中生:这位画家的作品如同杭绣一样,色彩鲜艳、线条细腻,给人一种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