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蒙
mí méng
  • 拼 音:mí méng
  • 注 音:ㄇㄧˊ ㄇㄥˊ
  • 繁体字:
  • 基本解释

    (1).蒙昧糊涂。 南朝 宋 谢灵运 《与诸道人辨宗论》:“日用不知,百姓之迷蒙,唯佛究尽实相之崇高。” 唐 白居易 《闻庾七左降》诗:“后心誚前意,所见何迷蒙。” 宋 洪迈 《夷坚丁志·巴山蛇》:“食已即饱,心常迷蒙。”
    (2).指迷迷糊糊。 许杰 《惨雾》中:“在黑暗中的迷蒙的入睡。”
    (3).迷茫;模糊不明。 清 江昉 《疏影》词:“迷蒙十亩秋阴里,更悄浸漪漪寒碧。”《新华月报》1961年第9期:“战争经常处在迷蒙不清的情况中,比其他事物更带不确实性。”
    迷濛:形容烟雾迷漫,景物模糊。 宋 翁元龙 《江城子》词:“月帘櫳,影迷濛。” 清 俞樾 《春在堂随笔》卷二:“四山云气迷濛。” 冰心 《寄小读者》二四:“那夜是阴历初六……银汉间薄雾迷蒙。”
    迷懞:迷惑蒙骗。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刑名·强奸》:“或于茶酒糕饼中用药昏迷因而姦污者,虽无恐吓缚制之形,已有计诱迷懞之实,不谓之强姦得乎?”

  • 近义词

    迷茫

  • 反义词

    明朗

  • 英文翻译

    1.mist

  • 基本含义
    形容事物模糊不清,不明朗。
  • 详细解释
    迷蒙是一个形容词,用来形容事物的状态或情况,指的是看不清楚、不明朗的状态。它可以用来形容天气、思维、情感等方面的模糊不清,也可以用来形容事物的表达或理解不明确的情况。
  • 使用场景
    迷蒙常常用来形容天气不明朗,比如说“天空迷蒙”;也可以用来形容思维不清晰,比如说“他的思维迷蒙”;还可以用来形容情感不明朗,比如说“他对她的感情迷蒙不清”。
  • 故事起源
    迷蒙一词最早出现在《诗经·小雅·车辖》中,原本指的是一种天气状况,后来逐渐引申为形容事物模糊不清的状态。
  • 成语结构
    迷蒙是一个由两个形容词组成的成语,迷表示模糊、不清楚,蒙表示朦胧、不明朗。
  • 例句
    1. 天空迷蒙,看不清楚前方的道路。2. 他的思维迷蒙,无法理清自己的想法。3. 她对他的感情迷蒙不清,不知道自己究竟喜欢不喜欢他。
  • 记忆技巧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忆迷蒙这个词语,比如想象一个迷雾笼罩的山谷,无法看清周围的景色,这样就能够联想到迷蒙的含义。
  • 延伸学习
    可以通过学习相关的成语和词语来扩展对迷蒙的理解,比如迷雾、迷失、迷惑等词语。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天气迷蒙的时候,我不敢出门玩耍。2. 初中生:这个问题真的很迷蒙,我完全不知道怎么解决。3. 高中生:他的表达方式很迷蒙,我一直无法理解他的意思。4. 大学生:在迷蒙的时刻,我们需要保持冷静,找到正确的方向。5. 成年人:她对他的感情迷蒙不清,不知道自己到底喜欢不喜欢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