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弟
xiào dì
  • 拼 音:xiào dì
  • 注 音:ㄒㄧㄠˋ ㄉㄧˋ
  • 繁体字:
  • 基本解释

    亦作“ 孝悌 ”。1.孝顺父母,敬爱兄长。《论语·学而》:“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 朱熹 集注:“善事父母为孝,善事兄长为弟。”《孟子·梁惠王上》:“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汉 桓宽 《盐铁论·诏圣》:“闻礼义行而刑罚中,未闻刑罚行而孝悌兴也。”《新唐书·孝友传赞》:“圣人治天下有道,曰‘要在孝弟而已’。” 宋 陈亮 《祭林圣材文》:“孝悌称於宗族乡党,慈爱隆於父子弟昆。”《醒世恒言·三孝廉让产立高名》:“ 汉 朝取士之法……惟以孝廉为重。孝者,孝弟;廉者,廉洁。孝则忠君,廉则爱民。”《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一:“ 王禄 道:小弟远游,父母兄长跟前,有失孝悌,专为着几分微利,以致如此。”《红楼梦》第六三回:“礼部见当今隆敦孝弟,不敢自专,具本请旨。”
    (2).指孝弟者。《汉书·董仲舒传》:“今朕亲耕藉田以为农先,劝孝弟,崇有德,使者冠盖相望,问勤劳,恤孤独,尽思极神,功烈休德,未始云获也。”
    (3). 汉 代乡官名。《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故遣信使晓喻百姓以发卒之事,因数之以不忠死亡之罪,让三老孝弟以不教诲之过。”《汉书·韩延寿传》:“幸得备位,为郡表率,不能宣明教化,至令民有骨肉争讼,既伤风化,重使长吏、嗇夫、三老、孝弟受其耻。”《后汉书·明帝纪》:“其赐天下男子爵,人二级;三老、孝悌、力田,人三级。” 李贤 注:“三老、孝悌、力田,三者皆乡官之名。三老, 高帝 置,孝悌、力田, 高后 置,所以劝导乡里,助成风化也。” 宋 苏轼 《策问》之二:“古者有劝农之官、力田之科,与孝弟同。而自 汉 以来,率用户口登耗、黜陟守宰。”
    亦作“ 孝悌 ”。弟承兄位为帝者,享祀宗庙时称“孝弟”。《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嘉祐八年》:“故 太祖 之室, 太宗 称孝弟, 真宗 称孝子,大行皇帝称孝孙。” 清 钱大昕 《十驾斋养新录·孝弟》:“古人惟子孙称孝,《诗》‘绥予孝子’、‘孝孙徂位’,皆庙中之称,后代以弟承兄,则有称孝弟者。”

  • 基本含义
    孝顺父母和尊敬兄长,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重要的美德之一。
  • 详细解释
    孝指对父母的孝顺,尊敬和照顾;弟指对兄长的尊敬和顺从。孝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价值观,强调家庭中的亲情和亲子关系,以及兄弟之间的友爱和和睦。
  • 使用场景
    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对父母和兄弟姐妹的关心和尊重。也可以用来教育下一代,强调家庭的重要性和亲情的价值。
  • 故事起源
    孝弟的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悠久的历史。这一价值观最早可以追溯到《尚书·大禹谟》中的记载,大禹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伟大治水英雄,他以孝顺父母和尊敬兄长的美德而闻名于世。
  • 成语结构
    孝弟是一个由两个字组成的成语,其中“孝”指孝顺父母,而“弟”则指尊敬兄长。
  • 例句
    1. 他一直孝弟有加,深受家人的尊敬和爱戴。2.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弟是一种美德,被视为家庭和谐的基石。
  • 记忆技巧
    可以将“孝弟”与“孝顺父母和尊敬兄长”这个含义联系起来,通过反复阅读和使用这个成语来加深记忆。
  • 延伸学习
    除了孝弟,中国文化中还有许多与家庭和亲情相关的成语和价值观,例如“家和万事兴”、“和睦相处”等。可以进一步学习这些成语和价值观,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家庭和亲情的重视。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要好好学习,将来能够孝顺父母和尊敬师长。2. 初中生:作为一个长子,我要以身作则,做个能够孝顺父母和照顾弟妹的好哥哥。3. 高中生:我希望能够在外求学期间,不忘孝顺父母和尊敬长辈的重要性。4. 大学生:在追求个人发展的同时,我也要保持对家人的孝顺和对社会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