聋俗
lóng sú
  • 拼 音:lóng sú
  • 注 音:ㄌㄨㄙˊ ㄙㄨˊ
  • 繁体字:
  • 基本解释

    (1).愚昧无知的世俗。 晋 赵至 《与嵇茂齐书》:“今将植橘柚於玄朔,蔕华藕於修陵,表龙章於裸壤,奏《韶武》於聋俗,固难以取贵矣。” 唐 孟浩然 《赠道士参寥》诗:“知音徒自惜,聋俗本相轻。” 章炳麟 《<革命军>序》:“然自 乾隆 以往,尚有 吕留良 、 曾静 、 齐周华 等,持正义以振聋俗,自尔遂寂泊无所闻。”
    (2).指庸俗而不辨美恶者。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韦庄奏请追赠不及第人近代者》:“﹝ 顾蒙 ﹞困於旅食,以至书《千字文》授於聋俗,以换斗筲之资。”

  • 基本含义
    指人们对事物缺乏敏感,对于时事和社会风气的了解不足。
  • 详细解释
    聋俗是由“聋”和“俗”两个词组成的成语。其中,“聋”指听觉上的缺陷,比喻对外界的声音缺乏敏感;“俗”指对社会风气、道德观念的认识不足,对时事缺乏了解。聋俗形容一个人思想狭隘,对社会现象缺乏敏感和理解。
  • 使用场景
    聋俗常用于形容那些对社会问题缺乏敏感的人,特别是对时事和社会风气缺乏了解的人。可以用于批评和警示他人不要沉迷于自己的小圈子而忽视社会的变化和发展。
  • 故事起源
    关于“聋俗”的具体故事起源尚无明确记载。
  • 成语结构
    动宾结构。
  • 例句
    1. 他一直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对于社会状况完全聋俗。2. 这个人只追求个人利益,对社会问题漠不关心,真是聋俗至极。
  • 记忆技巧
    可以将“聋俗”联想为一个人捂住耳朵,对外界的声音置之不理,同时对社会风气和时事也不关心,形象地表示了对事物缺乏敏感的状态。
  • 延伸学习
    可以进一步了解中国的时事新闻和社会问题,通过参与讨论、阅读相关书籍和观看纪录片等方式来提高对社会现象的敏感度。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不想成为一个聋俗的人,要多关心社会、多学习新知识。2. 初中生:她从小就对时事非常感兴趣,绝不会变得聋俗。3. 高中生:我们应该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不要沉溺于自己的小圈子,避免成为聋俗的人。4. 大学生:大学生应该有社会责任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不要陷入聋俗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