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惧
kuāng jù
  • 拼 音:kuāng jù
  • 注 音:ㄎㄨㄤ ㄐㄨˋ
  • 繁体字:
  • 基本解释

    恐惧。《礼记·礼器》:“年虽大杀,众不匡惧。” 郑玄 注:“匡,犹恐也。” 陆德明 释文:“同恇惧,音匡。” 孔颖达 正义:“天下之众,不恐惧也。” 明 杨慎 《升庵经说·礼记·礼器》:“匡,注与恇同,恐也。 慎 按,匡音慌。《管子》有《大匡》、《小匡》,皆言救荒之事。字书作匡攘,盖匡张攘乱,今俗犹有此言。”

  • 基本含义
    纠正错误,惩戒恶行。
  • 详细解释
    匡惧是一个由两个字组成的成语,其中“匡”意为纠正,扶正,而“惧”则表示恐惧,害怕。整体意思是指纠正错误,惩戒恶行,使人们对错误和恶行感到恐惧。
  • 使用场景
    匡惧这个成语常用于指责、警告或惩罚那些犯错误或从事恶行的人。它可以用来描述一个人或团体通过纠正错误或惩罚行为来维护社会正义和道德。
  • 故事起源
    匡惧这个成语最早出自《史记·大宛列传》。故事中,大宛国的国王经常纵容贪官污吏,使国家陷入混乱。后来,有一位名叫董狐的智者上书国王,用匡惧两个字来警告国王,意思是纠正错误、惩戒恶行。董狐的意见得到了国王的重视,国王开始纠正错误,惩罚贪官污吏,最终使国家恢复了秩序。
  • 成语结构
    成语“匡惧”由两个汉字组成,没有固定的词序。
  • 例句
    1. 他的严厉批评匡惧了那些胆敢违法的人。2. 这个公司采取了严厉的措施,以匡惧那些不守规矩的员工。
  • 记忆技巧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忆成语“匡惧”。可以想象一个人站在高处,举起一面大旗,上面写着“匡惧”,意味着他正在纠正错误和惩罚恶行,使人们恐惧。
  • 延伸学习
    可以进一步学习与成语“匡惧”相关的成语、词语,如“匡扶正义”、“惩恶扬善”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用匡惧的眼神看着调皮的学生,让他意识到自己的错误。2. 初中生:学校举办了一场匡惧恶行的演讲比赛,鼓励同学们勇敢站出来揭露不正之事。3. 高中生:在历史课上,老师讲解了匡惧的重要性,强调了正义与道德的价值。希望以上关于“匡惧”词语的学习指南能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