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mèng zǐ
  • 拼 音:mèng zǐ
  • 注 音:ㄇㄥˋ ㄗㄧˇ
  • 繁体字:
  • 基本解释

    (1). 春秋 时通行以孟仲叔季的排行加在姓名前作称呼。如 宋国 子 姓,其长女嫁给他国的多称“孟子”。《左传·隐公元年》:“ 惠公 元妃 孟子 。” 杜预 注:“ 子 , 宋 姓。” 孔颖达 疏:“孟仲叔季,兄弟姊妹长幼之别字也。孟、伯俱长也……妇人以字配姓,故称 孟子 。”又讳言同姓通婚,亦称与国君同姓的夫人为“孟子”。《左传·哀公十二年》:“夏五月, 昭 夫人 孟子 卒。 昭公 娶于 吴 ,故不书姓。” 杜预 注:“讳娶同姓,故谓之 孟子 ,若 宋 女。” 杨伯峻 注:“国君夫人必繫以母家之姓……此 昭公 夫人若称‘ 吴姬 ’或‘ 孟姬 ’,显然违‘同姓不婚’之礼,故改称‘ 吴孟子 ’。”
    (2). 战国 时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名 轲 ,字 子舆 。其言行被编为《孟子》一书。

  • 英文翻译

    1.Mencius (名轲, 约前372-前289, 战国时的思想家, 政治家、教育家)

  • 基本含义
    指有德行高尚、学问渊博的人。
  • 详细解释
    孟子,名轲,字子舆,是中国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他的学说被称为“孟子学派”,对中国古代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因此,“孟子”一词常用来形容有德行高尚、学识渊博的人。
  • 使用场景
    可以用来形容学术界或其他领域中的权威人士,也可以用来表达对某人学识渊博、品德高尚的赞美。
  • 故事起源
    孟子出身贫寒,但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成为了一位德行高尚、学问渊博的人。他的思想和学说深受后世人尊敬和推崇,因此“孟子”一词逐渐成为了对有德行高尚、学识渊博的人的称呼。
  • 成语结构
    主谓结构,由“孟子”作为主语,表示被形容的对象,没有宾语。
  • 例句
    1. 他是我们学校的孟子,深受师生们的尊敬和喜爱。2. 这位教授是当代的孟子,他的学问渊博无比。
  • 记忆技巧
    可以通过记住孟子的名字和他的学识渊博、德行高尚的形象,来记忆“孟子”一词的含义。
  • 延伸学习
    可以进一步学习孟子的思想和学说,了解他对中国古代哲学的贡献以及他的重要著作《孟子》。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想成为学校的孟子,每天都努力学习。2. 初中生:老师说我是班里的孟子,我要继续努力,争取更好的成绩。3. 高中生:他是我们学校的孟子,不仅学习好,还善于助人。4. 大学生:这位教授被称为当代的孟子,他的学问渊博令人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