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壶
tí hú
  • 拼 音:tí hú
  • 注 音:ㄊㄧˊ ㄏㄨˊ
  • 繁体字:
  • 基本解释

    ◎ 提壶,提壶芦,提葫芦 tíhú,tíhúlu,tíhúlu
    [pelican] 鹈鹕

  • 详细解释

    亦作“ 提壶芦 ”。亦作“ 提胡芦 ”。鸟名。即鹈鹕。 唐 刘禹锡 《和苏郎中寻丰安里旧居寄主客张郎中》:“池看科斗成文字,鸟听提壶忆献酬。” 宋 欧阳修 《啼鸟》诗:“独有花上提壶芦,劝我沽酒花前醉。” 宋 梅尧臣 《和永叔六篇·啼鸟》:“提胡芦,提胡芦,尔莫劝翁沽美酒,公多金钱赐醇酎,名声压时为不朽。” 明 汤显祖 《牡丹亭·劝农》:“提壶叫,布穀喳。” 清 曹寅 《雨中李使君饷浙东薏苡酒戏成》诗之一:“一具春槽十斛珠,栗留枝上唤提壶。”

  • 基本含义
    提壶指的是古代官员出巡时,手持酒壶巡视百姓,了解民情。
  • 详细解释
    提壶的寓意是官员要了解百姓的疾苦和需求,以便更好地施政。这个成语强调了官员应该亲近民众,关心民生,不仅仅是坐在官府里处理公务,而是要走出去,了解民情民意。
  • 使用场景
    提壶这个成语常用于形容官员亲民的形象和工作态度。也可以用来形容领导或管理者关心员工的需要,关注他们的生活和工作情况。
  • 故事起源
    提壶的故事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周朝时期。周宣王时,官员出巡时常常会带着酒壶,手持酒壶走村串户,与百姓交流。这样的做法被认为是一种亲民的表现,也是了解民情的一种方式。后来,提壶逐渐成为了一个成语,用来形容官员关心民生的态度。
  • 成语结构
    提壶是一个动宾结构的成语,动词是“提”,宾语是“壶”。
  • 例句
    1. 他是一个非常亲民的官员,经常提壶走村串户,了解百姓的需求。2. 领导经常提壶去员工的办公室,与他们交流工作和生活情况。
  • 记忆技巧
    可以将提壶的形象形象化,想象一个官员手持酒壶走村串户,与百姓交流。可以通过与现实生活中的领导关怀员工的行为进行联系,加深记忆。
  • 延伸学习
    了解更多关于中国古代官员的文化和传统,以及他们与百姓的关系。可以学习其他与官员和民众关系相关的成语,如“官官相护”、“民生为重”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经常提壶来到我们的教室,听我们的心声。2. 初中生:政府官员应该提壶走进社区,了解居民的需求。3. 高中生:作为一名学生会干部,我会提壶去听取同学们的意见和建议。4. 大学生:作为学生领导,我要提壶去了解同学们的生活和学习情况,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