箕山之节
  • 拼 音:
  • 注 音:
  • 繁体字:
  • 详细解释
  • 词语解释
    jī shān zhī jié ㄐㄧ ㄕㄢ ㄓㄧ ㄐㄧㄝ ˊ

    箕山之节(箕山之節) 

    《吕氏春秋·求人》:“昔 尧 朝 许由 於沛泽之中,曰:‘……请属天下於夫子。’ 许由 辞曰:‘为天下之不治与?而既已治矣。自为与?啁噍巢於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於河,不过满腹。归已君乎!恶用天下?’遂之 箕山 之下, 潁水 之阳,耕而食,终身无经天下之色。”后因“箕山之节”谓隐居不仕的节操。《汉书·鲍宣传》:“ 尧 舜 在上,下有 巢 由 ,今明主方隆 唐 虞 之德,小臣欲守 箕山 之节也。”亦作“ 箕山之操 ”、“ 箕山之志 ”。《后汉书·赵岐传》:“大丈夫生世,遯无 箕山 之操,仕无 伊 吕 之勋,天不我与,復何言哉!” 三国 魏 曹丕 《与吴质书》:“ 伟长 独怀文抱质,恬淡寡欲,有 箕山 之志,可谓彬彬君子者矣。”《晋书·向秀传》:“ 文帝 问曰:‘闻有 箕山 之志,何以在此?’ 秀 曰:‘以为 巢 许 狷介之士,未达 尧 心,岂足多慕。’帝甚悦。”

  • 基本含义
    指人们在重要时刻能够坚守正义、不屈不挠的精神。
  • 详细解释
    箕山之节出自《史记·项羽本纪》。箕山是古代中国的一座山,节指的是节操、品德。箕山之节比喻人在面对困难和诱惑时,能够坚守自己的原则和道义,不屈不挠。
  • 使用场景
    箕山之节常用于形容人在面对考验、困境时能够保持坚定的品德和原则。可以用来形容正直、坚定的人,也可以用来鼓励他人在困难时保持坚持不懈的精神。
  • 故事起源
    箕山之节的故事源于中国秦朝末年的历史。当时,项羽与刘邦争夺天下,项羽率领大军攻打刘邦的势力范围。刘邦的将领韩信在箕山一带与项羽军队交战,韩信虽然兵力不足,但仍然坚守阵地,奋勇抵抗。最终,韩信的坚守和顽强抵抗打消了项羽军队的攻势,为刘邦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因此,箕山之节成为了形容坚守正义、不屈不挠的象征。
  • 成语结构
    主语+箕山之节
  • 例句
    1. 他在困境中展现出了箕山之节,始终坚守自己的原则。2. 这位领导在面对诱惑时,始终保持着箕山之节,没有动摇。
  • 记忆技巧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忆箕山之节这个成语。可以想象自己站在箕山之巅,面对着各种困难和诱惑,但依然坚守自己的原则和道义,不屈不挠。
  • 延伸学习
    可以进一步学习中国古代的历史故事,了解更多关于箕山之节的背景和相关的历史事件。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要学习韩信的箕山之节,坚持每天都完成作业。2. 初中生:老师告诉我们要有箕山之节,坚守自己的梦想,不被外界干扰。3. 高中生:在高考前,我要展现出箕山之节,保持冷静和专注,发挥最好的水平。4. 大学生:在面对就业压力时,我要坚持箕山之节,不放弃努力,寻找适合自己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