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蛰
qǐ zhé
  • 拼 音:qǐ zhé
  • 注 音:ㄑㄧˇ ㄓㄜˊ
  • 繁体字:
  • 基本解释

    (1).节气名。动物经冬日蛰伏,至春又复出活动,故称“启蛰”,今称“惊蛰”。《左传·桓公五年》:“凡祀,启蛰而郊。” 孔颖达 疏:“《夏小正》曰:‘正月启蛰。’其《传》曰:‘言始发蛰也。’” 杨伯峻 注:“启蛰犹今言惊蛰, 宋 王应麟 所谓‘改启为惊,盖避 景帝 讳。’至 汉 行太初历,改惊蛰在雨水后,为 夏 正二月节气,古之惊蛰在雨水前,为 夏 正正月之节气。” 唐 柳宗元 《非国语·不藉》:“启蛰也得其耕,时雨也得其种。”
    (2).谓惊起蛰伏过冬的动物。 骆鹏 《寄怀师农》诗:“风高尚有南飞雁,龙伏曾无启蛰雷。”

  • 基本含义
    启蛰是指春天来临时,动物从冬眠状态中苏醒过来,开始活动的意思。也用来比喻事物从休眠、停滞状态中恢复活力,重新兴盛起来。
  • 详细解释
    启蛰是由两个字组成的成语,启意为开始,蛰意为冬眠。蛰是指动物在寒冷的冬季进入休眠状态,停止活动,而启则表示重新开始。这个成语形象地描述了春天到来时,动物从冬眠状态中苏醒过来,开始活动的情景。在引申意义上,启蛰也表示事物从休眠、停滞状态中恢复活力,重新兴盛起来。
  • 使用场景
    启蛰这个成语常用于形容事物从低迷或停滞状态中重新恢复活力和兴盛的情况。比如,可以用于描述企业、市场、经济等方面的复苏和发展;也可以用于形容人的精神状态从低谷中恢复,重新振作起来。
  • 故事起源
    启蛰一词最早出现在《庄子·齐物论》一篇中,其中有一句话是“春秋者,阴阳之时也;寒暑者,温凉之气也;启蛰者,动植之始发也。”这句话意味着春秋是阴阳交替的季节,寒暑是温度变化的气候,而启蛰则表示动植物开始活动的时候。后来,这个词语逐渐被引申为比喻事物兴盛的开始。
  • 成语结构
    启蛰是一个动宾短语,由动词“启”和动词宾语“蛰”组成。
  • 例句
    1. 经过几年的调整,这家公司终于启蛰了,业绩开始逐渐回升。2. 春天来临,大地一片生机盎然,万物启蛰,展现出勃勃的活力。
  • 记忆技巧
    可以通过联想启蛰这个成语的含义来记忆。可以想象在寒冷的冬天,动物们都进入了冬眠状态,停止了活动。而当春天来临,气温升高,动物们从冬眠中苏醒,重新开始活动,这就是启蛰的意思。
  • 延伸学习
    可以进一步学习与启蛰相关的成语,如“冰释前嫌”、“春风得意”等,以丰富词汇量和理解能力。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幼儿园学生:春天到了,小鸟们从冬眠中启蛰,开始在树上唱歌。2. 小学生:寒假结束了,同学们都从冬眠中启蛰,回到学校继续学习。3. 初中生:经过努力学习,我成功地从学习低谷中启蛰,取得了好成绩。4. 高中生:经历了一段时间的低迷,我们班终于从停滞中启蛰,开始积极备战高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