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懦
rú nuò
  • 拼 音:rú nuò
  • 注 音:ㄖㄨˊ ㄋㄨㄛˋ
  • 繁体字:
  • 基本解释

    亦作“ 儒愞 ”。柔弱,不刚强。《北齐书·儒林传·权会》:“性甚儒懦,似不能言;及临机答难,酬报如响。”《旧唐书·庐江王瑗传》:“朝廷以 瑗 儒愞,非边将才,遣右领军将军 王君廓 助典兵事。” 宋 曾巩 《齐州谢到任表》:“岂伊儒懦之资,可副浩烦之用。” 清 焦循 《神风荡寇后记》:“尝慟 李 胡 两公之死,自恨儒懦,不能执殳从王事。”

  • 基本含义
    指儒家学派的人过分忧虑,胆小怕事,不敢积极行动。
  • 详细解释
    儒懦是由“儒”和“懦”两个字组成的成语。儒家学派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注重道德修养和个人品德的培养。然而,有些人过分担心、忧虑,缺乏勇气和决心去追求自己的目标,表现出胆小怕事、不敢积极行动的态度,就被称为“儒懦”。
  • 使用场景
    常用于批评那些过分担心、胆小怕事、不敢积极行动的人。可以用来形容那些在关键时刻缺乏勇气和决心的人。
  • 故事起源
    关于儒懦的故事并不多见,但它源于对儒家学派的一种批评态度。儒家强调个人品德和道德修养,但有些人过分担心和忧虑,缺乏勇气和决心去实践儒家的理念,因此被批评为“儒懦”。
  • 成语结构
    由形容词“儒”和“懦”组成的形容词短语。
  • 例句
    1. 他虽然读过很多儒家经典,但却因为过分担心失败而不敢尝试新的事物,真是个儒懦之人。2. 面对困难,我们不能儒懦退缩,应该勇敢地面对并解决问题。
  • 记忆技巧
    可以联想“儒懦”这个词语的发音和含义。儒懦的发音类似于“入脑”,可以想象一个人的思想被儒家学派的思想“入脑”后,变得胆小怕事、不敢积极行动。
  • 延伸学习
    可以进一步学习儒家学派的思想和道德理念,了解儒家对个人品德和社会道德的重视。同时,也可以学习如何克服自己的胆小怕事,培养勇气和决心去追求自己的目标。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是个儒懦的孩子,总是不敢参加课堂上的表演活动。2. 初中生:有些同学在面对困难时变得儒懦,不敢主动寻求帮助。3. 高中生:她原本有很多梦想,但因为家庭压力而变得儒懦,不敢追求自己的理想。4. 大学生:大学生应该勇敢面对挑战,不要因为一点困难而变得儒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