吞声
tūn shēng
  • 拼 音:tūn shēng
  • 注 音:ㄊㄨㄣ ㄕㄥ
  • 繁体字:
  • 基本解释

    ◎ 吞声 tūnshēng
    [dare not cry out;gulp down one's sobs] 不敢出声,特指哭泣不敢出声

  • 英文翻译

    1.[书] gulp down one's sobs; swallow one's sobs; dare not cry out

  • 详细解释

    (1).不出声;不说话。 汉 马融 《长笛赋》:“于时也, 緜驹 吞声, 伯牙 毁絃。”《后汉书·宦者传·曹节》:“羣公卿士,杜口吞声,莫敢有言。” 唐 刘禹锡 《谢门下武相公启》:“吞声咋舌,显白无路。” 元 无名氏 《神奴儿》第三折:“一个个都吞声儿就牢狱。” 刘半农 《耻辱的门》诗:“我呢?我除吞声承受外,那空气,你的上帝所造的空气,还肯替我的呻吟,颤动出一半个低微的声浪么?”
    (2).无声地悲泣。 唐 杜甫 《哀江头》诗:“ 少陵 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 曲江 曲。” 宋 贺铸 《忆秦娥》词:“王孙何许音尘絶,柔桑陌上吞声别。”《三国演义》第三回:“帝与王伏至四更,露水又下,腹中飢馁,相抱而哭;又怕人知觉,吞声草莽之中。”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六》:“是四种人……怙势作威,足使人敲髓洒膏,吞声泣血。”

  • 基本含义
    指忍气吞声,不敢发声或表达自己的意见或不满。
  • 详细解释
    吞声是一个形容词,用来形容一个人在面对不公正或不满意的事情时,不敢表达自己的意见或抱怨。这个成语强调了一个人因为害怕或顾虑而选择保持沉默,而不是敢于表达真实的想法。
  • 使用场景
    吞声常用于描述在权威面前或不利的情况下,一个人选择保持沉默或不敢表达自己的意见。例如,一个员工在工作中遭受不公正待遇,但由于害怕丢掉工作或其他后果,选择吞声忍气。这个成语也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在争论或争执中选择保持沉默,而不是为自己辩护。
  • 故事起源
    吞声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史记·李斯列传》中。故事讲述了李斯是秦朝的一位重要官员,他被赐予了很高的权力,但他却对秦始皇的暴虐行为感到愤怒。然而,李斯却选择了吞声忍气,不敢对秦始皇表达自己的不满。这个故事成为了吞声这个成语的起源。
  • 成语结构
    吞声是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第一个字“吞”表示吞咽,第二个字“声”表示声音。结合在一起,表示忍气吞声。
  • 例句
    1. 他在公司里遭受了不公正的对待,但他选择了吞声忍气,没有向上级投诉。2. 她一直忍受着丈夫的虐待,吞声忍气,没有勇气离婚。
  • 记忆技巧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忆吞声这个成语。可以想象一个人在面对不公正待遇时,喉咙被堵住,无法发出声音,只能吞咽下去,表示忍气吞声。
  • 延伸学习
    如果想进一步了解吞声这个成语的使用和相关故事,可以阅读相关的文学作品、历史书籍或参考在线资源。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不喜欢那个班里的一个同学,但我选择吞声,不敢告诉老师。2. 初中生:老师错怪了我,但我吞声不敢辩解,怕得罪老师。3. 高中生:学校里的规定很不合理,但我们吞声忍气,没有表达我们的不满。4. 大学生:公司里的工作环境很差,但我们吞声忍气,因为找不到更好的工作机会。希望以上的学习指南能够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记忆中国成语“吞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