袈裟
jiā shā
  • 拼 音:jiā shā
  • 注 音:ㄐㄧㄚ ㄕㄚ
  • 繁体字:
  • 基本解释

    ◎ 袈裟 jiāshā
    [cassock] 和尚披的法衣,由许多长方形布片拼缀而成

  • 近义词

    法衣、僧衣

  • 英文翻译

    1.kasaya, a patchwork outer vestment worn by a Buddhist monk; cassock

  • 详细解释

    梵文的音译。原意为“不正色”,佛教僧尼的法衣。佛制,僧人必须避免用青、黄、赤、白、黑五种正色,而用似黑之色,故称。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竺僧度·答杨苕华书》:“且披袈裟,振锡杖,饮清流,咏波若,虽王公之服,八珍之膳,鏗鏘之声,曄曄之色,不与易也。”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婆罗痆斯国》:“浣衣池侧大方石上,有 如来 袈裟之迹;其文明彻,焕如彫鏤。” 清 黄遵宪 《石川鸿斋英偕僧来谒张副使余赋此以解嘲》诗:“先生昨者杖策至,两三老衲共联袂,宽衣博袖将毋同,只少袈裟念珠耳。” 艾芜 《我在仰光的时候》:“和尚尼姑托着黑色的钵,披着黄色袈裟,整队地出现在街头巷尾。”

  • 基本含义
    指佛教僧人穿的衣服,也用来比喻假装虔诚或伪装自己。
  • 详细解释
    袈裟是佛教僧人的正式服装,由上衣和下裙组成,象征着虔诚和专注。在成语中,袈裟比喻假装虔诚或伪装自己,形容人表面上做得很虔诚,实际上心术不正。
  • 使用场景
    袈裟这个成语可以用于形容一个人表面上做得很虔诚,实际上却心怀不轨的情况。可以用于社交场合、工作环境或个人生活中。
  • 故事起源
    袈裟这个成语的故事起源于佛教传说。相传,有一个叫做智者的僧人,他平时总是穿着一件华丽的袈裟,让人觉得他非常虔诚。然而,他却暗地里做了很多坏事。因此,袈裟这个成语就用来形容人表面上做得很虔诚,实际上却心术不正。
  • 成语结构
    袈裟这个成语是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没有特殊的结构。
  • 例句
    1. 他表面上虔诚地做着佛事,实际上却心怀袈裟。2. 这个人总是戴着一副虔诚的面具,实际上他是个心怀袈裟的人。
  • 记忆技巧
    可以通过联想袈裟的形象来记忆这个成语,想象一个人表面上穿着华丽的袈裟,但内心却不真诚。
  • 延伸学习
    可以进一步了解佛教文化和僧侣的生活,以及其他相关的成语,例如“袈裟顶禅杖”和“袈裟束腰”。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戴着一顶袈裟,假装成为了一名高僧。2. 初中生:她穿着一身袈裟,却没有真正理解佛教的精神。3. 高中生:他表面上虔诚地参拜佛寺,实际上心怀袈裟,企图骗取信徒的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