烧包族
  • 拼 音:
  • 注 音:
  • 繁体字:
  • 基本解释

     “烧包”是中国北方方言词语,见于北京话、天津话、东北话、洛阳话等。“烧包”的意思是“有点钱总想花出去”(陈刚:《北京方言词典》,商务印书馆,1985年9月,北京)例如:“这几天他正烧包哪!午饭刚吃了烤鸭,晚饭又要吃涮羊肉。”(徐世荣:《北京土语辞典》第357页,北京出版社,1990年4月,北京)北京话的“烧包”也可以说成“烧”,“讽刺人因有钱而不知所措”,含贬义。

    就是这么一个方言词,成了全中国的高频流行语。

    “烧包”的意思是看到喜欢的东西,不顾世俗的眼光甚至自己的财力就把它买下。“烧包”是对个性消费、超前消费的一种肯定。

    烧包族以年轻人为主,他们已从有钱、花钱的层级上升到个性、时尚的层级,成为一支生机勃勃的消费大军。这些人惟恐别人说自己没有个性,巴不得别人把自己称为“烧包”。“烧包”的词义已经由贬转褒。

    “烧包”的相关词语有哈烧包、烧包小铺、烧包时代、烧包心理等。

  • 基本含义
    指不善经营、不懂理财的人。
  • 详细解释
    烧包族是一个比喻词语,由“烧包”和“族”两个词组成。烧包是指在经济上不善理财,喜欢挥霍浪费的人。族则表示一群人或一类人。因此,烧包族指的是那些不善经营、不懂理财的人。
  • 使用场景
    烧包族常用于形容那些不懂得节约、不注重财务管理的人。这个成语可以用来批评那些经济浪费、不理智消费的人群。
  • 故事起源
    烧包族这个成语的起源并没有明确的故事,但它的含义与人们对于节约和理财的重要性的共识有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节俭和理财被视为美德,而挥霍和浪费则被认为是不好的行为。因此,烧包族这个成语形象地揭示了不善理财的人的负面形象。
  • 成语结构
    烧包族由两个词组成,烧包和族。其中,“烧包”表示不善理财的人,“族”表示一群人或一类人。
  • 例句
    1. 他是一个典型的烧包族,每个月挣的钱都花光了。2. 这个年轻人还是个烧包族,买了一辆超贵的车,结果还没有开几天就卖掉了。
  • 记忆技巧
    可以通过将烧包族与不善理财、挥霍浪费的形象联系起来,形成记忆联想。例如,可以想象一个人手持一捧钱,然后将钱点燃,象征着挥霍浪费。
  • 延伸学习
    如果你对财务管理感兴趣,可以学习一些理财技巧,了解如何合理规划和管理自己的财务。此外,还可以学习一些节约和理财的方法,以避免成为烧包族。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不想成为烧包族,所以我每天都会把零花钱省下来。2. 初中生:我爸爸就是个烧包族,每次买东西都不会比较价钱。3. 高中生:我希望将来能够理财得当,不成为烧包族浪费金钱。4. 大学生:大学生活中,要注意避免成为烧包族,要理性消费,合理规划使用自己的经济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