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名
jì míng
  • 拼 音:jì míng
  • 注 音:ㄐㄧˋ ㄇㄧㄥˊ
  • 繁体字:
  • 基本解释

    ◎ 寄名 jìmíng
    [father] 指幼童认他人为义父母或僧尼的俗家弟子以求长寿之举

  • 详细解释

    (1).旧时迷信,为求孩子长命而认他人为义父母,用其姓氏命名;或拜僧尼为师而不出家,谓之寄名。 清 黄生 《义府·寄名》:“今俗有生子不利,而寄名於他人者。其事已起 汉 世。按《后汉·何后纪》:后生 辩 ,养於 史道人 家,号曰 史侯 。注云:‘ 灵帝 数失子,不敢正名,寄养道人 史子眇 家’,即其事也。按‘道人’二字亦如此,注谓‘道术之人’。今俗亦有寄名於僧道者。”
    (2).犹挂名,列名。 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中:“ 熊执易 为补闕,上疏极諫,窃示僚友 归登 。 登 惨然曰:‘愿寄一名。雷霆之怒,恐足下不足以独当也。’”《明史·程启充传》:“身不出门閭,而名隶行伍,是谓寄名。” 清 陈梦雷 《东行口占》之一:“籍削寄名归卒伍,魂销凭梦返家园。”
    (3).引申为托名,假名。《云笈七籤》卷六:“太玄者, 孟法师 云是 太玄都 也。今为 老君 既隐 太平之乡 ,亦未详此是何所。必非摄跡还本,遣之又遣,玄之又玄,寄名‘太玄’耶?”

  • 基本含义
    以自己的名义或名声代替他人行事。
  • 详细解释
    寄名是指一个人以自己的名义或名声代替他人行事。这个成语意味着一个人可以通过借用别人的名声或声誉来获得利益或权力,而不必自己付出努力。然而,这种行为通常是不道德的,因为它涉及欺骗和虚假。
  • 使用场景
    寄名这个成语通常用于批评那些利用别人的声誉来谋取私利或欺骗他人的人。它可以用于讽刺和批评社会中的不正之风和道德败坏的行为。
  • 故事起源
    寄名这个成语的故事起源于中国古代的一个故事。相传,在战国时期,有一个叫做公孙衍的人,他因为有名望和声誉,被人们寄予很高的期望。然而,公孙衍并没有像人们期望的那样表现出色,而是利用自己的名声来谋取私利。因此,公孙衍成为了一个负面的典型,寄名这个成语就是由此而来。
  • 成语结构
    寄名是一个动宾结构的成语,其中“寄”是动词,意为“借用”或“依靠”,“名”是宾语,意为“名声”或“名义”。
  • 例句
    1. 他只是寄名而已,根本没有真正的实力。2. 这个人总是寄名于他父亲的名声,没有自己的能力。
  • 记忆技巧
    记忆这个成语可以通过以下方法:1. 将“寄名”拆分成两个部分,“寄”和“名”,并理解它们的意思。2. 将“寄名”与一个具体的故事或情境联系起来,以帮助记忆。
  • 延伸学习
    如果你对成语感兴趣,可以学习更多与寄名相关的成语,如“借花献佛”、“借题发挥”等,以扩展你的词汇和语言能力。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只是寄名于他哥哥的成绩好,自己并没有认真学习。2. 初中生:这个政客总是寄名于他父亲曾经的辉煌,但他自己并没有做出任何成绩。3. 高中生:他的成功并不是寄名于别人的帮助,而是靠自己的努力和才华取得的。4. 大学生:在职业生涯中,我们不能寄名于他人的声誉,而是要依靠自己的能力和努力来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