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蛮
nán mán
  • 拼 音:nán mán
  • 注 音:ㄣㄢˊ ㄇㄢˊ
  • 繁体字:
  • 基本解释

    (1).古称南方的民族及其居住的地方。《礼记·曲礼下》:“其在 东夷 、 北狄 、 西戎 、 南蛮 ,虽大曰子。”《吕氏春秋·召类》:“ 尧 战於 丹水 之浦以服 南蛮 , 舜 却 苗 民,更易其俗。”《宋书·荆雍州蛮传》:“ 荆 、 雍州 蛮 , 槃瓠 之后也。分建种落,布在诸郡县。 荆州 置 南蛮 , 雍州 置寧 蛮 校尉以领之。 世祖 初,罢 南蛮 併大府,而寧 蛮 如故。” 唐 韩愈 《宿曾江口示侄孙湘》诗之二:“嗟我亦拙谋,致身落 南蛮 。” 郭沫若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第二篇序说:“一直到 周宣王 的时候, 长江 流域的中部都还是所谓 蛮荆 ,所谓 南蛮 , 淮河 流域是所谓 淮夷 、 徐夷 。”
    (2).旧时小说中 辽 、 金 人对 宋 及 宋 人的称呼。《说岳全传》第十五回:“ 哈迷蚩 奏道:‘臣到中原探听消息,老 南蛮 皇帝让位与小皇帝 钦宗 。’”《说岳全传》第十六回:“小番报进牛皮帐中:‘启上狼主,又有一个小南蛮杀进营来,十分厉害。’”

  • 基本含义
    南蛮一词源于古代中国对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后来衍生出成语“南蛮子弟”,形容人粗野无礼、不懂礼貌和规矩。
  • 详细解释
    南蛮一词最早用来指代中国古代南方的少数民族,后来逐渐演变成贬义词,用来形容人粗野无礼、不懂礼貌和规矩。成语“南蛮子弟”中的“子弟”指的是子孙后代,表示对南方人礼貌和礼仪教养的讽刺和批评。
  • 使用场景
    这个成语通常用于形容人的行为举止粗野无礼、不懂礼貌和规矩,多用于口语和文学作品中。
  • 故事起源
    南蛮一词最早出现在古代中国对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上。由于南方地区与中原地区文化差异较大,南方人的行为举止在当时被认为是粗俗无礼的,所以南方人被称为南蛮。后来,这个词逐渐演变成了贬义词。
  • 成语结构
    形容词 + 子弟
  • 例句
    1. 他的行为举止太南蛮了,完全没有家教。2. 这个人虽然身份高贵,但举止却像个南蛮子弟。
  • 记忆技巧
    可以联想南方少数民族的形象,想象他们的行为举止可能与中原地区不同,从而记住这个成语的含义。
  • 延伸学习
    可以了解中国古代南方少数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以及他们与中原地区的差异和交流。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的举止像个南蛮子弟,不懂礼貌。2. 初中生:那个同学的行为太南蛮了,老师都管不住他。3. 高中生:他的言谈举止粗鲁无礼,简直就是个南蛮人。4. 大学生:他的举止粗野,完全不懂得与人相处,就像个南蛮子弟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