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地
xí dì
  • 拼 音:xí dì
  • 注 音:ㄒㄧˊ ㄉㄧˋ
  • 繁体字:
  • 基本解释

    ◎ 席地 xídì
    [on the ground] 古人在地上铺席用来坐、卧,现泛指坐、卧在地上
    席地而坐

  • 英文翻译

    1.on the ground

  • 详细解释

    (1).铺席于地。《南齐书·豫章王嶷传》:“朔望时节,席地香火、槃水、酒脯、乾饭、檳榔便足。”《清史稿·礼志三》:“ 世祖 奠鼎 燕京 ,定制以岁季秋朔,陈礮位 虎沟桥 沙锅村 ,席地为坛,西嚮,以八旗 汉 军都统将事。”
    (2).古人铺席于地以为座,后坐在地上或以地为席称“席地”。 唐 袁郊 《甘泽谣·懒残》:“ 懒残 正拨牛粪火,出芋以啗之,良久,乃曰:‘可以席地。’”《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九:“三人席地而坐,吃将起来。” 清 方苞 《左忠毅公逸事》:“﹝ 左光斗 ﹞则席地倚墙而坐,面额焦烂不可辨。” 巴金 《家》十二:“他常常在马房里和‘下人们’围着一堆火席地坐着,听他们叙说剑仙侠客的事迹。”

  • 基本含义
    指在地上铺上席子、坐下来。
  • 详细解释
    席地是指在地上铺上席子坐下来。这个成语在古代常用于描述人们聚集在一起时的场景,表示人们坐得整齐、静静地坐着。现在用来形容人们临时坐在地上的场景,也表示人们简朴、自然、随意。
  • 使用场景
    席地这个成语可以用于描述以下场景:1. 在户外野餐时,大家可以席地而坐,享受自然的氛围。2. 在家庭聚会或朋友聚会时,人们可以席地而坐,更加亲近和自在。3. 在一些宗教仪式或传统节日中,人们也会席地而坐,表达敬意和虔诚。
  • 故事起源
    《论语·子罕》中有一句话:“君子于其所不知,盖席不暇以尽其食。”这句话是孔子的学生子罕说的,意思是说君子在吃饭时,尽管桌上摆满了美食,但他们都很谦虚地坐在地上,吃饭时从容不迫,不急于吃光所有的食物。这句话通过“席不暇以尽其食”这个形象的比喻,表达了君子的谦虚和节制之道。
  • 成语结构
    席地是一个动宾短语,由“席”和“地”两个词组成。其中,“席”是指铺在地上坐的席子,“地”是指地面。
  • 例句
    1. 在野外露营时,我们席地而坐,享受大自然的美景。2. 孩子们聚在一起,席地而坐,听老师讲故事。3. 在传统的茶道仪式中,人们会席地而坐,品味茶的香气。
  • 记忆技巧
    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记忆席地这个成语:1. 将席地这个成语与坐在地上的场景联系起来,想象自己和朋友们一起席地而坐,享受快乐的时光。2. 可以将“席”字和“地”字分开记忆,席字可以与坐下的动作联系起来,地字可以与地面联系起来。
  • 延伸学习
    可以进一步学习与席地相关的成语或词语,例如“坐地分赃”、“草地饮酒”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们在操场上席地而坐,一起吃午饭。2. 初中生:同学们在草坪上席地而坐,举行了一个欢乐的庆祝活动。3. 高中生:在户外音乐会上,观众们席地而坐,聆听着美妙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