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菹
máo zū
  • 拼 音:máo zū
  • 注 音:ㄇㄠˊ ㄗㄨ
  • 繁体字:
  • 基本解释

    亦作“茆菹”。初生之茅。《周礼·天官·醢人》:“朝事之豆,其实韭菹……菁菹、鹿臡、茆菹、麇臡。” 郑玄 注:“茅菹,茅初生。”

  • 基本含义
    指人的精神状态或行为举止不正派,不端正。
  • 详细解释
    茅菹是由两个词组成的成语,茅指茅草,菹指菹草,这两种草都是草堆,草堆是不正派的,不端正的象征。茅菹比喻人的行为举止不正派,不端正。
  • 使用场景
    茅菹一般用于形容人的精神状态或行为举止不端正的情况,可以用于讽刺、批评或警示别人。
  • 故事起源
    茅菹这个成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左传》中的一则故事。公元前557年,晋国国君出巡时路过茅草堆,他为了表示谦虚,特意绕过茅草堆。而晋国大夫荀息则直接踩在茅草堆上走过,这种不正派的行为引起了公众的不满。后来,人们就用“茅菹”来形容不正派的行为。
  • 成语结构
    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
  • 例句
    1. 他的行为举止如此茅菹,没有一点端庄的样子。2. 这个公司的管理层有些茅菹,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
  • 记忆技巧
    可以将“茅菹”这个成语与不正派的行为联系起来,想象一个人踩在茅草堆上走过的情景,以此帮助记忆。
  • 延伸学习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不正派行为相关的成语,如“狼狈为奸”、“两面三刀”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们偷偷交换试卷的行为真是茅菹。2. 初中生:老师发现了他们在考试中作弊的行为,批评他们是茅菹之徒。3. 高中生:他们的违规行为不仅违反了学校纪律,更是茅菹之举。4. 大学生:作为大学生应该有端正的行为举止,不能陷入茅菹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