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锥
máo zhuī
  • 拼 音:máo zhuī
  • 注 音:ㄇㄠˊ ㄓㄨㄟ
  • 繁体字:
  • 基本解释

    (1).即毛锥子。 宋 陆游 《醉中作行草数纸》诗:“驛书驰报儿单于,直用毛锥惊杀汝。” 元 徐再思 《蟾宫曲·江淹寺》:“文藻珠璣,醉墨淋漓,何似 班超 ,投却毛锥。” 明 王錂 《寻亲记·训子》:“他駡我穷酸寒贱,管封侯万里,索甚毛锥。” 清 蒋士铨 《临川梦·隐奸》:“他能开神臂万钧弓,那识毛锥轻重?”
    (2).泛称笔。 茅盾 《对于文坛的一种风气的看法》:“不暇剪裁,不事组织,信手拈来,都付毛锥。”参见“ 毛锥子 ”。

  • 英文翻译

    1.pin feather

  • 基本含义
    指极小、极细的东西。
  • 详细解释
    毛锥是由“毛”和“锥”两个字组成的成语。毛指的是人体上的细毛,锥指的是尖锐的物体,如针或者锥子。毛锥的基本含义是指非常小、非常细的东西。它形容的是一种微小到极致的程度,非常细微微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 使用场景
    毛锥常用于形容事物的微小、细微之处。例如,可以用来形容一个问题的细节非常微妙,需要仔细观察和思考才能发现。也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的眼力非常敏锐,能够察觉到别人察觉不到的微小变化。
  • 故事起源
    毛锥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史记·项羽本纪》中。当时,项羽和刘邦在鸿门宴上相争,项羽为了测试刘邦的反应,将一把锥子放在地上,然后问刘邦:“这里有一把锥子,你能看到吗?”刘邦回答说:“我能看到。”项羽接着问:“锥子的锥尖在哪里?”刘邦回答说:“锥尖在毛上。”刘邦的回答意味着他非常细心,能够看到非常微小的细节。从此,毛锥就成为形容人非常细心、敏锐的成语。
  • 成语结构
    主谓结构,由名词“毛”和名词“锥”组成。
  • 例句
    1. 他的眼力非常敏锐,能够看到毛锥上的细节。2. 这个问题的难点在于细微之处,需要用心去观察,找到毛锥所在。
  • 记忆技巧
    可以将“毛锥”这个成语与细小的物体联系起来,如一根细毛上的尖锐物体,通过形象化的记忆来帮助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
  • 延伸学习
    可以通过阅读相关的古代典故和历史故事,了解更多关于项羽和刘邦的故事,加深对毛锥成语的理解。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幼儿园学生:我在地上找到了一根细细的毛锥。2. 小学生:老师讲课时,我用心听,连毛锥上的细节都能看到。3. 初中生:这篇文章的难点在于毛锥般的细节,需要仔细分析。4. 高中生:在科学实验中,我们需要用显微镜观察毛锥上的微小变化。5. 大学生:研究人员在实验室里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了毛锥上的微观结构。希望这个学习指南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