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公
mù gōng
  • 拼 音:mù gōng
  • 注 音:ㄇㄨˋ ㄍㄨㄙ
  • 繁体字:
  • 基本解释

    (1).仙人名。又名 东王公 或 东王父 。常与 西王母 (即 金母 )并称。《太平广记》卷一引 前蜀 杜光庭 《仙传拾遗·木公》:“昔 汉 初,小儿於道歌曰:‘著青裙,入天门,揖 金母 ,拜 木公 。’时人皆不识,唯 张子房 知之。” 唐 韦渠牟 《步虚词》之十五:“西海辞 金母 ,东方拜 木公 。” 元 柳贯 《仙华岩雪》诗:“仙姬宴坐 瑶池 下,催捧蟠桃献 木公 。” 清 钱谦益 《题仙山楼阁图》诗:“羣真繽纷互来往,似謁 金母 朝 木公 。”
    (2).“松”字可拆为木、公二字,因以为松的别名。 元 无名氏 《湖海新闻夷坚续志·贵显·称旨除官》:“﹝ 宋神宗 问 叶涛 ﹞曰:‘自山路来,木公木母如何?’ 涛 曰:‘木公正傲岁,木母正含春。’木公,松也;木母,梅也。”

  • 基本含义
    指人或事物形象僵硬、不灵活,缺乏生气和活力。
  • 详细解释
    木公是由“木”和“公”两个字组成的成语。木指木头,公指公式、规矩。木公原指木头雕刻的公式,比喻僵硬、不灵活的规矩或固定的模式。现在多用来形容人或事物形象僵硬,缺乏生气和活力。
  • 使用场景
    常用于形容人的言行僵硬、刻板,缺乏灵活性和创造力;也可以用来形容事物的设计或风格呆板、不新颖。例如,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的思维方式过于固定,不愿意接受新观点或尝试新方法;也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作品的创意不够独特,缺乏新意。
  • 故事起源
    关于“木公”的起源并没有明确的故事或典故。这个成语可能是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形成的,用来形容人或事物的僵硬和缺乏活力。
  • 成语结构
    主谓结构,由两个汉字组成。
  • 例句
    1. 他的思维太木公了,完全不愿意接受别人的意见。2. 这个设计太木公了,没有任何创意。
  • 记忆技巧
    可以将“木公”联想成一个僵硬的木头人,形象地表示一个人或事物缺乏灵活性和活力。可以通过想象一个木头人在动作上非常僵硬,无法灵活运动来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
  • 延伸学习
    可以进一步学习与“木公”相关的成语或词语,如“木讷”、“呆板”等,以扩大词汇量和理解能力。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的画太木公了,没有任何生气。2. 初中生:他的表演太木公了,完全没有表达出角色的情感。3. 高中生:他的写作风格太木公了,缺乏个性和创新。4. 大学生:他的演讲方式太木公了,缺乏互动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