殍殣
piǎo jìn
  • 拼 音:piǎo jìn
  • 注 音:ㄆㄧㄠˇ ㄐㄧㄣˋ
  • 繁体字:
  • 基本解释

    (1).饿死。 唐 张廷珪 《请河北遭旱涝州准式折免表》:“天灾所降,年穀莫登,在於贫弱,或至殍殣。”
    (2).指饿死的人。 宋 沉括 《梦溪笔谈·官政一》:“ 皇佑 二年, 吴 中大饥,殍殣枕路。”《明史·五行志三》:“赤地千里,殍殣载道。”

  • 基本含义
    指人死后的尸体。
  • 详细解释
    殍殣是一个古代汉语成语,由两个词组成。殍指的是人死后的尸体,殣指的是人死后的遗体。这个成语形象地描述了人死后的状态,强调了死亡的无可逆转性。
  • 使用场景
    这个成语通常用于文学作品或正式场合,用于描述人的死亡。在日常口语中很少使用。
  • 故事起源
    《左传·哀公十一年》中有一则故事,讲述了一个叫殍殣的人。据说,殍殣是一个非常贤良的人,为人忠诚正直,他在生前为国家尽了很大的贡献。当他去世后,人们为了纪念他的高尚品德,就用他的名字来形容人死后的尸体。
  • 成语结构
    殍殣是一个由两个单音词组成的成语,没有特别的结构。
  • 例句
    1. 他的殍殣被安葬在家乡的坟墓里。2. 这座古墓保存完好,里面的殍殣至今仍可见。
  • 记忆技巧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住这个成语。可以想象一个人死后的遗体躺在棺材里,这个遗体就是殍殣。
  • 延伸学习
    了解更多与死亡相关的成语,可以拓展对汉语成语的理解。例如:“骨肉未寒”、“尸位素餐”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爷爷去世后,他的殍殣被安葬在附近的山上。2. 初中生:我读到一篇关于古代人的故事,里面提到了殍殣这个词语。3. 高中生:在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殍殣这样的词语来描述人物的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