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镜
yǐn jìng
  • 拼 音:yǐn jìng
  • 注 音:ㄧㄣˇ ㄐㄧㄥˋ
  • 繁体字:
  • 基本解释

    持镜。《后汉书·朱浮传》:“引镜窥影。”《文选·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引镜皆明目,临池无洗耳。” 李善 注引 三国 蜀 谯周 《考史》:“ 公孙述 窃位於 蜀 , 蜀 人 任永 乃託目盲。及 述 诛, 永 澡盥引镜自照曰:‘时清则目明也。’”后因以指时世清明。 金 元好问 《赠张文举御史》诗:“无穷白日青天在,会有先生引镜年。”

  • 基本含义
    指以镜子来引导或反射光线,比喻用某种手段或方法来引导别人或自己认识事物的真相或本质。
  • 详细解释
    引镜是一个比喻性的成语,它的基本含义是通过使用镜子来引导或反射光线,从而让人们能够看到事物的真相或本质。引镜在现代汉语中常用来形容通过某种手段或方法来引导他人或自己认识事物的真相或本质。它强调了通过引导和反射的方式,让人们能够看到事物的真实面貌,避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
  • 使用场景
    引镜这个成语常常用在教育、指导和启发他人的场景中。它可以用来形容老师引导学生认识事物本质的教育方式,也可以用来形容领导引导下属认识问题的本质,或者朋友之间互相启发彼此认识事物的真相。
  • 故事起源
    引镜这个成语的故事起源于《汉书·贾谊传》中的一个故事。据传,贾谊是西汉时期的一位重要政治家和文学家。有一次,贾谊担任了一家大商行的顾问,他发现这家商行的业绩一直不好,因为老板和员工们都没有认识到问题的本质。于是,贾谊决定通过一个比喻来启发他们认识问题的真相。他在商行的门口放了一面镜子,当员工们走进商行的时候,镜子反射出了他们的形象。贾谊告诉他们,镜子所反射出来的并不是他们的真实面貌,而是他们的外表形象。同样,商行的问题也不是看起来那样简单,而是存在于内部的一些深层次问题。这个比喻启发了员工们,让他们认识到了问题的本质,最终帮助商行走出了困境。
  • 成语结构
    引镜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其中“引”是动词,意为“引导”;“镜”是名词,意为“镜子”。
  • 例句
    1. 老师通过引镜的方式,让学生们认识到了问题的本质。2. 领导应该引镜自照,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3. 我们应该用引镜的眼光看待这个问题,不要受表面现象所迷惑。
  • 记忆技巧
    记忆成语“引镜”的方法可以是将“引”字与“引导”联系在一起,表示通过引导来认识事物的真相;将“镜”字与“镜子”联系在一起,表示通过镜子来反射光线,看清事物的本质。
  • 延伸学习
    如果你对成语“引镜”感兴趣,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认识事物有关的成语,例如“以毛洗眼”、“目不识丁”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通过引镜的方式,让我们认识到了作文的重要性。2. 初中生:我们应该用引镜的眼光看待历史问题,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3. 高中生:领导应该引镜自照,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4. 大学生:通过引镜的方式,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到社会问题的本质。5. 成年人:我们应该用引镜的眼光看待争议事件,不要被媒体的报道所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