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词语
拼音:
拼音:
注 音:
繁体字:
儿童选秀 - 概述
众多电视台竞相推出儿童选秀类节目,一时间不少煞有介事的“小大人”充斥电视荧屏。不过,能从儿童选秀节目中脱颖而出的“童星”寥寥,多成为成人观众的娱乐工具和电视台竞赛收视率的道具。
热潮
时下,曾经火爆一时的帅哥美女选秀节目遭遇观众“审美疲劳”后,儿童选秀似乎成为各大电视台比拼收视率的“救命稻草”,孩子似乎只是取悦观众的工具。
提及儿童选秀,2010年蹿红网络的4岁半“失控姐”是被娱乐到极致的小孩。4岁半的南京女孩莎莎因一段在电视节目中一再失控大哭的视频迅速蹿红网络后,凭借着超高人气,随即又录制了湖南卫视和浙江卫视的两档综艺节目,情绪失控的视频再次走红网络。有记者在与莎莎交流后发现,小女孩其实更爱笑,“失控”多因被电视台的人故意惊吓。莎莎的外婆还告诉记者,录制湖南卫视那期节目的时候,节目组的人一开始说好不会吓孩子,结果后来节目组设置的环节竟然是,两组人对抗,一组负责让她哭,一组让她笑,哪组赢了就不用蹦极。
除了被娱乐、被恶搞外,许多参加电视选秀的小孩穿着打扮成人化,他们的言行举止也被教化得尽显成人社会的名利场。如某电视台一档少儿才艺节目,让一位5岁的小女孩穿上“性感露背装”学扭臀。
主要类型
目前,以小孩子为主角的电视综艺节目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为益智类节目,主要是让大人和小孩子一起回答小学课本中的常识问题,简单地说就是“让大人出丑”;另一类为访谈类节目,主要是让小孩子回答大人们提出的问题及展示才艺,其实就是“让小孩说真话”。然而从《不考不知道》、《谁比谁聪明》、《智在必得》、《你能毕业吗》、《五年级插班生》等这些节目别出心裁的名字,儿童选秀节目中充斥着竞争、排名比拼的气氛。
对孩子危害大
部分专家学者指出,喧闹的儿童选秀节目排名对孩子健康成长不利,无论是排名靠前或靠后,商业化操作的选秀对孩子童真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专家熊汉中说,目前许多电视台的儿童选秀节目多迎合大多数成年观众的收视喜好,掩盖了孩子的纯真天性,取而代之的是一些成年人的言行举止。参加此类节目的小朋友,不但锻炼才艺的目的没能达到,就算真的成了小明星,也是“老气横秋”,无法维持真正鲜活的生命力。
家长把孩子送去参加电视台选秀节目,多是出于培养孩子才艺、增强小孩自信心的目的,并不知道电视台的商业化操作手段进而对孩子童真的伤害。社会学家周孝正认为,儿童扮演与其年龄反差极大的成人时,更容易出现喜剧效果,但这种快乐却是建立在不利孩子健康成长基础上的。小孩子是应该活在一个童话世界里的,而不是催生他们早熟。
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政策研究中心专家王海英认为,选秀是一场竞争性比赛,儿童选秀活动中筛选标准通常由成人来制定,它是成人权力意志下的造星游戏和成人审美趣味下的选择性奖励。为了达到成人的标准,儿童必须仔细揣摩成人意志,迎合成人趣味,竭尽所能地展现成人世界所认同的价值标准。虽然儿童选秀不像成人选秀那样竞争惨烈,但选秀失败所导致的挫败感仍会影响儿童的健康成长,使其童年生活留下不必要的阴影。
选秀目的
家长们对儿童选秀节目抱怨最多的是,一些综艺节目现在“唯收视率”,不惜以恐吓孩子失控作为娱乐的手段,不能不说已经丧失了娱乐的底线。
针对越来越多的孩子被“包装”起来推向选秀场的行为,北京师范大学心理专家熊汉中认为,选秀在成人圈里,原本是一种营销性的文化娱乐活动,主办方和参选人都是通过这种活动,赢得人们的眼球,实现既赚人民币又成名角儿出名的目的。然而这种方式不适用于心智并不成熟的儿童,媒体应少些报道,避免成为幼儿选秀的推手,而家长也应保持理性,遵循幼儿教育的科学规律,不能盲目跟风,不可过早让孩子接触社会上浮躁的风气。
中国社科院新闻研究所所长尹韵公认为,由于各地电视台的收视率比拼压力,相关主管部门必须对儿童选秀节目加强约束,让选秀节目成为培养孩子才艺丰富生活、陶冶情操的舞台,相对于成年人的选秀,儿童选秀必须有一定的禁区。电视少儿选秀作为一种青少年才艺选拔的方式值得推广,但这其中涉及的许多问题应由电视台仔细掂量把关,尤其是问题突出的“泛成人化”现象,需要坚决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