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脚
xíng jiǎo
  • 拼 音:xíng jiǎo
  • 注 音:ㄒㄧㄥˊ ㄐㄧㄠˇ
  • 繁体字:
  • 基本解释

    (1).谓僧人为寻师求法而游食四方。《古尊宿语录》卷六:“老僧三十年来行脚,未曾置此一问。”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玉格》:“此桃去此十餘里,道路危险,贫道偶行脚见之,觉异,因掇数枚。” 金 赵元 《宿少林寺》诗:“箇中有佳处,行脚恨不早。” 明 汤显祖 《牡丹亭·道觋》:“赴会的,都要具膳餐饭,行脚的也要老少异粮。” 苏曼殊 《与高天梅书》:“衲行脚南荒,药炉为伍,不觉逾岁。”
    (2).引申为行乞。 碧野 《灯笼哨》:“‘今天的行脚好吗!’‘那里,只在一家人家里要到了几根烂红薯!’”
    (3).见“ 行脚僧 ”。
    (4).行走;行路。 宋 杨万里 《和文远叔行春》诗:“行脚宜晴翠,看云恐夕黄。” 刘白羽 《黑》二:“行脚人全把脚步匆匆扯开,往下赶这两站路。”
    (5).谓两脚不停地移动。《宋书·顾觊之传》:“ 覬之 不欲与 殷景仁 久接事,乃辞脚疾自免归。在家每夜常於牀上行脚,家人窃异之而莫晓其意。”

  • 基本含义
    指行走于各地,四处奔波、旅行的意思。
  • 详细解释
    行脚是一个由“行”和“脚”两个字组成的成语。其中,“行”表示行走、旅行,“脚”表示脚步。行脚这个成语形象地描绘了一个人四处奔波,行走于各地的景象。
  • 使用场景
    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经常外出旅行,或者四处奔波的情况。也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在不同地方进行工作、学习等活动。
  • 故事起源
    行脚最早出现在明代的小说《水浒传》中。故事中,有一个名叫白胜的英雄人物,他在水浒山上聚集了一群好汉,一起抵抗不义之徒。白胜因为要四处奔波,所以被称为“行脚将军”。这个成语由此而来,后来逐渐被人们广泛使用。
  • 成语结构
    行脚是一个动宾结构的成语,其中,“行”是动词,“脚”是宾语。
  • 例句
    1. 他是一个行脚画家,经常在不同的地方创作。2. 这位艺术家行脚于世界各地,展示他的作品。
  • 记忆技巧
    可以通过将“行”和“脚”两个字联想起来来记忆这个成语。想象一个人在不同的地方行走,脚步声不断响起,就能记住这个成语的意思。
  • 延伸学习
    了解更多与旅行、行走相关的成语,例如“行色匆匆”、“步履维艰”等,可以帮助扩展词汇量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喜欢行脚,因为可以看到不同的风景。2. 初中生:暑假期间,我计划行脚到北京和上海旅游。3. 高中生:毕业后,我打算行脚一年,体验不同地方的文化和生活方式。4. 大学生:我参加了一个志愿者项目,行脚到农村支教,帮助贫困地区的学生。5. 成年人:工作需要,我经常行脚于各地出差,忙碌但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