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根的一代
  • 拼 音:
  • 注 音:
  • 繁体字:
  • 基本解释

    无根的一代 -简介

    2011年两会,有人大代表呼吁“重学籍轻户籍”,警惕“候鸟”子女成“无根的一代”。

    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但是他们在为城市做贡献的同时,子女们却无法享受到城市的教育。中国大多数城市依旧通过户籍来确定公民接受教育和参加高考所在地,然而,很多孩子既不能融入当地城市主流参与公平竞争,又难以回归原籍,社会认同和自我认同就会趋向游民化、边缘化和被排斥感,移民二代正在成为没有未来、也没有归宿感的“无根的一代”。

    数据统计

    “目前中国‘移民’到城市的外来务工人员多达2.4亿,他们的子女绝大多数无法真正享受到城市的优质教育。”“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俞学文谈起“候鸟”子女教育痛心不已。俞学文以北京为例,2010年没有北京户口但在京居住半年以上的登记人口有726.4万人。但是,2010年有40多万没有北京户口的孩子因不能在北京参加高考,只能回户籍地就读。

    户籍问题还带来数千万的留守儿童和一系列社会问题。俞学文表示,为了孩子的未来,很多家长从小把孩子留在户籍地上学。根据近年全国妇联的调研报告,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

    解决

    2011年2月27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针对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时指出:农民工子女上学不因户口而受到影响。

    近年来,中国部分地区一定程度上保障义务教育阶段的孩子能够在城市中接受教育。“这些孩子要在城市读书,仍然面临着缴‘借读费’、‘赞助费’以及民工子弟学校教学质量相对不高等问题。”全国人大代表宗庆后谈起这个问题时也表示,最为突出的是义务教育之后,孩子们依旧难以继续在居住地享受同等教育。

    两位代表均表示,如今的教育应该“轻户籍、重学籍”。他们建议,可以考虑取消城市学校对就读学生的户籍要求,凡是在当地居住满一定年限的学生,均可就近入学和参加升学考试。

    两位代表均表示,2011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12年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标准化建设,公共资源配置重点向农村和城市薄弱学校倾斜;以流入地政府和公办学校为主,切实保障农民工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等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让他们倍受鼓舞、看到了希望。

  • 基本含义
    指没有根基、没有根基的一代人,比喻没有根基、没有根基的人。
  • 详细解释
    这个成语比喻一个人或者一代人没有扎实的根基,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或者社会地位。这些人缺乏可靠的支持和保障,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和摧残。
  • 使用场景
    常用于形容缺乏根基的人或者一代人,特别是指那些没有稳定经济来源或者没有稳定社会地位的人。
  • 故事起源
    这个成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左传》中的一则故事。故事中,晋国的公子重耳被赶出了家族,流浪四方。他没有根基,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但他凭借自己的才华和努力最终成为了晋国的君主。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即使没有根基,只要努力奋斗,也可以取得成功。
  • 成语结构
    无根的一代是一个形容词短语,由“无根”和“的一代”组成。
  • 例句
    1. 他出身贫寒,是一个无根的一代。2. 这些年轻人都是无根的一代,他们需要更多的支持和关怀。
  • 记忆技巧
    可以通过将“无根”和“的一代”分开记忆,然后联想到没有根基、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或社会地位的人。
  • 延伸学习
    可以进一步学习其他与社会地位和经济来源相关的成语,例如“衣食父母”、“白手起家”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的爷爷奶奶都是农民,他们是无根的一代。2. 初中生:爸爸妈妈都没有上过大学,他们算是无根的一代。3. 高中生:我家族没有什么背景,我是无根的一代。4. 大学生:我出身普通家庭,但我相信通过努力,我不会成为无根的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