蟛蜞
péng qí
  • 拼 音:péng qí
  • 注 音:ㄆㄥˊ ㄑㄧˊ
  • 繁体字:
  • 基本解释

    ◎ 蟛蜞 péngqí
    [amphibious crab] 螃蟹的一种,身体小,常见的头胸甲略呈方形。穴居海边或江河口泥岸。亦作“彭蜞”,又名“螃蜞”

  • 英文翻译

    1.amphibious crab; brackish-water crab

  • 详细解释

    亦作“ 蟛蚑 ”。甲壳纲。似蟹,体小,螯足无毛,红色;步足有毛。穴居近海地区江河沼泽的泥岸中。 晋 干宝 《搜神记》卷七:“ 晋 太康 四年, 会稽郡 蟛蚑及蟹皆化为鼠。其众覆野,大食稻为灾。” 唐 刘恂 《岭表录异》卷下:“招潮子,亦蟛蜞之属。壳带白色。海畔多潮,潮欲来皆出坎,举螯如望,故俗呼招潮也。” 明 陶宗仪 《辍耕录·食品有名》:“若鱭鱼子名螳螂子,及 松江 之 上海 、 杭州 之 海寧 人,皆喜食蟛蜞螯,名曰鸚哥嘴,以有极红者似之故也。” 清 刘大櫆 《祭张闲中文》:“搜石罅之蟛蜞,因搴裳而同揭。”

  • 基本含义
    形容懦弱胆小,没有骨气。
  • 详细解释
    蟛蜞原指一种小虫,形似蜈蚣,但没有毒性。成语“蟛蜞”借用这个虫名,用以形容人胆小怯懦,没有骨气,畏缩不前。
  • 使用场景
    常用于形容胆小怯懦、没有勇气面对困难或挑战的人。也可用于批评某人不敢正视问题,退缩不前。
  • 故事起源
    成语“蟛蜞”最早出自《左传·宣公十二年》:“宣公使人如楚,曰:‘犹豫而蟛蜞,不可以至于楚。’”故事中,齐国的宣公派遣使者前往楚国,但使者因为害怕困难和危险而犹豫不决,最终没有勇气前往楚国。这个故事中的“蟛蜞”形象,成为了形容胆小怯懦的代名词。
  • 成语结构
    形容词+名词
  • 例句
    1. 他蟛蜞不前,连面对老板都没有勇气。2. 这个运动员蟛蜞了一下,没敢跳过障碍物。
  • 记忆技巧
    可以将“蟛蜞”与胆小怯懦的形象联系起来,想象一个小虫子在面对困难时退缩不前,从而帮助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
  • 延伸学习
    可以学习其他与勇气、胆识相关的成语,如“勇往直前”、“胆大心细”等,以丰富词汇。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蟛蜞不敢去向老师请教问题。2. 初中生:在面对考试时,他蟛蜞不前,没有勇气尝试更难的题目。3. 高中生:他蟛蜞不敢向心仪的女孩表白。4. 大学生:在面对未来的选择时,他蟛蜞不决,不知道应该做什么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