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阴道
  • 拼 音:
  • 注 音:
  • 繁体字:
  • 基本解释

     

    林阴道 -词语解释

    林阴道,出现于唐宋时期,现教学中使用在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一年级上学期教科书第104页,意思为是背着太阳的路。

    现人们易将‘林荫道’与‘林阴道’混用,其实二者是有区别的。

    林荫道于林阴道的区别:

    “林荫道”意思是树木遮盖太阳而形成的路,“林阴道”意思是背着太阳的路。两个词都可以用,只是意义有些差别,一个强调树木遮阳,一个强调背着阳光,现在已经被混淆成通用了。

    但是在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2005年修订的第五版《现代汉语词典》记载中,将“林荫道”作为推荐词条,而“林阴道”为非推荐词条。

    两个词很难说对错,但严格来讲,应该用“林荫道”,首先林荫道被《现代汉语词典》列为推荐词条,而林阴道列为非推荐词条,这说明林荫道的使用社会频率高于林阴道,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在选择混淆词汇作为推荐词条时,词汇的使用频率是第一参考标准。

    再就据文化传承而言,“林荫道”自秦汉就出现了,而“林阴道”在唐宋时才出现。从构词理句来看,“林荫道”有形象的遮盖的意思,而“林阴道”却过多地倾向背阳,显然前者更加能形象表达出意思。

    修改原由

    “关于林阴大道的‘阴’究竟是用‘荫’还是‘阴’,确实有很多人搞不清楚。不过小学教材中使用林阴大道是根据语文出版社1998年出版的《现代汉语规范字典》修改的。”苏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编委、特级教师、金陵中学实验小学杨新富校长详细讲述“林阴大道”的修改原由。

    “之前的‘林阴大道’都是写作‘林荫大道’,但这个词中的‘荫’有第一声和第四声两个读音,是个异读词。这样的异读词有400多个,经常发生矛盾。为了进行语言的规范和统一,1985年12月国家语委推出《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这样一来,‘林荫大道’的‘荫’原来可读第四声,最后就都‘统读’第一声。‘林荫大道’的‘荫’和‘阴’就成了一个读音。而‘荫’在表达隐蔽、封赏等意思的时候读第四声,比如‘荫庇’、‘封妻荫子’。那么,为什么要将‘树荫’、‘林荫大道’中读第一声的‘荫’最后都改成‘阴’呢,其实说到底就是为了不混淆。

    1997年国家语委推出《语言文字规范手册》,随后1998年1月语文出版社根据这个文件出版了《现代汉语规范字典》,其中就将‘林荫大道’、‘树荫’全部改为‘林阴大道’和‘树阴’。既然‘荫’和‘阴’同音字,拿掉草字头后直接使用‘阴’的话就没有了第一声的‘荫’,这样就不易再错。”

    “很多家长都对现在的教材用字产生疑问,主要是有了先入为主的概念,所以觉得是教材错了。但对于孩子来说,如果直接学习的就是‘林阴大道’,就不易再出现混淆。”杨新富校长说。“根据汉字教学、汉字信息处理、出版印刷、辞书编纂等需要,文字需要规范。生活在变化、汉字使用在变化,这种变化应该可以理解。”语文教材是根据国家语委出台的语言标准规范来编写的,符合国家标准。

  • 基本含义
    指在树林的阴凉处的小道,比喻隐藏在幕后、不起眼的地方。
  • 详细解释
    林阴道是由“林”、“阴”和“道”三个词组成的成语。其中,“林”指树林,代表一片茂密的树木;“阴”指阴凉,暗示在阴凉处;“道”指小路,表示一条通道。整个成语的含义是指隐藏在树林阴凉处的小道,比喻隐藏在幕后、不起眼的地方。
  • 使用场景
    常用于形容某些人或事物虽然重要却不被人注意、不引人关注的情况。也可以用来形容某些人善于隐藏自己,不张扬的特点。
  • 故事起源
    《左传·襄公十四年》中有一则故事,描述了一位叫伯陈的人在晋国的政治斗争中表现得非常低调,不张扬,但却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这个故事使“林阴道”成为了一个形容隐藏在幕后、不起眼的地方的成语。
  • 成语结构
    主谓结构
  • 例句
    1. 他虽然在公司里工作多年,但一直保持着林阴道的作风。2. 这部电影的导演并不喜欢出风头,他更喜欢隐藏在林阴道里默默工作。
  • 记忆技巧
    可以将“林阴道”与“隐藏在树林阴凉处的小道”进行联想,形象地记住这个成语的含义。
  • 延伸学习
    可以进一步了解其他与隐藏、低调相关的成语,如“潜移默化”、“韬光养晦”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喜欢在林阴道里躲猫猫。2. 初中生:他平时不显眼,但在考试中总能发挥出林阴道里的力量。3. 高中生:在竞选班级干部时,他选择了林阴道的方式,默默地为同学们服务。4. 大学生:虽然他在大学里没有特别出众的表现,但他在林阴道里努力奋斗,最终获得了优秀毕业生的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