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徵
  • 拼 音:
  • 注 音:
  • 繁体字:納徵
  • 基本解释

    即纳币。古代婚礼六礼之一。《仪礼·士昏礼》:“纳徵,玄纁、束帛、儷皮,如纳吉礼。” 郑玄 注:“徵,成也,使使者纳币以成昏礼。” 贾公彦 疏:“纳此,则昏礼成,故云徵也。”《晋书·礼志下》:“ 江 左以来,太子婚,纳徵用玉璧一,兽皮二,未详何所準况。”《南史·裴松之传》:“有司奏太子婚,纳徵用玉璧虎皮。”参见“ 纳币 ”。

  • 基本含义
    接纳徵求,迎合好意。
  • 详细解释
    纳徵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其中“纳”指接纳、接收,而“徵”指征求、寻求。整个成语的意思是指接纳他人的请求或征求他人的意见,以迎合对方的好意或要求。
  • 使用场景
    纳徵这个成语常常用于描述接受他人的请求或征求他人的意见的情景。它可以用于形容一个人非常懂得顾及他人的感受,能够迎合对方的要求,以达到和谐相处的目的。此外,纳徵也可以用于指一个人在决策时会考虑他人的意见,以便得到更全面的信息和建议。
  • 故事起源
    关于纳徵这个成语的故事并没有明确的记载,但据考证,它最早出现在《左传》这本古代典籍中。在古代社会,人们非常重视和谐相处和顾及他人的感受,所以纳徵成为了一种描述这种美德的成语。
  • 成语结构
    纳徵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其中“纳”和“徵”都是单独的词语,但在这个成语中,它们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新的意义。
  • 例句
    1. 他总是能够纳徵他人的意见,因此在团队中非常受欢迎。2. 在做决策时,我们应该纳徵各方的意见,以便做出更好的决策。
  • 记忆技巧
    可以通过将“纳徵”与“接纳他人的征求”联系起来来记忆这个成语。想象一个人在征求他人的意见时非常懂得顾及他人的感受,这样就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记忆这个成语的含义。
  • 延伸学习
    如果你对成语感兴趣,可以继续学习其他与纳徵类似的成语,如“纳婿”、“徵兵”等。通过学习更多的成语,你可以丰富自己的中文词汇,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纳徵了我们的建议,改变了学校的午餐菜单。2. 初中生:我们班级的班长总是纳徵同学们的意见,让大家都能参与到班级事务中来。3. 高中生:学校领导纳徵了学生会的建议,决定增加体育活动的课时。4. 大学生:在团队合作中,我们应该纳徵团队成员的意见,以便做出更好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