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拼 音:rú nuò
- 注 音:ㄖㄨˊ ㄋㄨㄛˋ
- 繁体字:
-
- 基本解释
见“ 儒懦 ”。
-
- 基本含义
- 形容学问浅薄、学识不精深的人。
-
- 详细解释
- 儒愞是由“儒”和“愞”两个字组成的成语。儒指的是儒家学派,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学派之一,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愞音同“诺”,意为浅薄、肤浅。儒愞合在一起,指的是学问浅薄、学识不精深的人。
-
- 使用场景
- 常用于形容某人的学识浅薄、见识不广,或者对某个领域的知识了解不够深入的人。可以用来批评那些只懂皮毛、没有真才实学的人。
-
- 故事起源
- 《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了一个关于儒愞的故事。相传孔子的弟子曾子在学问上不如其他弟子,孔子曾经对他说:“你的学问就像一个儒家学者和一个愚昧的人合在一起。”从此,儒愞这个成语就流传下来。
-
- 成语结构
- 儒愞是一个形容词短语,由两个汉字组成。
-
- 例句
- 1. 他的知识水平太低了,真是个儒愞。2. 这个人自以为博学多才,实际上只是个儒愞而已。
-
- 记忆技巧
-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忆这个成语。可以想象一个儒家学者和一个愚昧的人并肩走在一起,形象地表示学识浅薄、学问不精深。
-
- 延伸学习
- 可以进一步学习儒家学派的思想和经典著作,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哲学。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的知识好像只停留在儒愞的水平上。2. 初中生:他虽然读了很多书,但还是个儒愞,对很多问题都不了解。3. 高中生:他在某个领域的知识只是儒愞,还需要更多的学习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