搪突
táng tū
  • 拼 音:táng tū
  • 注 音:ㄊㄤˊ ㄊㄨ
  • 繁体字:
  • 基本解释

    亦作“ 搪揬 ”。冒犯;抵触;接触。 三国 魏 刘劭 《人物志·体别》:“是故彊毅之人,狠刚不和,不戒其彊之搪突,而以顺挠厉其抗,是故可以立法,难与入微。” 晋 法显 《佛国记》:“旃荼罗名为恶人,与人别居。若入城市,则击木以自异,人则识而避之,不相搪揬。” 清 黄宗羲 《避地赋》:“谁谓莫来莫往兮,亦有麋鹿之搪揬。” 清 昭槤 《啸亭杂录·洪稚存》:“ 朱 正色曰:‘吾为君之师辈,乃敢搪突若尔?’”

  • 近义词

    冒犯

  • 基本含义
    指避开、回避问题或责任。
  • 详细解释
    搪突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搪指的是避开或回避的意思,突意味着问题或责任。这个成语的意思是避开或回避问题或责任,不直接面对或解决。
  • 使用场景
    搪突常常用于形容某人或某组织在面对困难、责任或问题时不愿意直接面对,而是选择回避或逃避。这个成语可以用于形容个人的行为,也可以用于描述集体、组织或政府的行为。
  • 故事起源
    搪突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左传》中,该书是中国古代的一部重要史书。故事起源于春秋时期的鲁国,当时鲁国的国君季文子因为一系列的失策导致国家陷入困境。他面临着巨大的责任和压力,但他却选择回避问题,不愿意直接面对。这个故事成为了搪突这个成语的起源。
  • 成语结构
    搪突是一个动宾短语的结构,搪为动词,突为宾语。
  • 例句
    1. 他总是搪突问题,从来不愿意直面困难。2. 这家公司一直在搪突责任,没有解决问题的意愿。
  • 记忆技巧
    可以通过联想记忆来记忆搪突这个成语。可以想象自己面对一个问题或责任时,却选择绕着问题走,就像是躲避或回避一样,这样可以帮助记忆成语的含义。
  • 延伸学习
    可以进一步学习与搪突相关的成语,如搪塞、推诿等,以加深对这一主题的理解。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总是搪突作业,从不按时完成。2. 初中生:老师问他为什么没有参加活动,他只是搪突说自己有其他事情。3. 高中生:政府官员在面对质疑时常常搪突问题,不愿意回答。希望以上的学习指南对你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