蘧蒢
qú chú
  • 拼 音:qú chú
  • 注 音:ㄑㄩˊ ㄔㄨˊ
  • 繁体字:
  • 基本解释

    亦作“ 蘧篨 ”。亦作“ 蘧除 ”。1.用苇或竹编成的粗席。 汉 桓宽 《盐铁论·散不足》:“庶人即草蓐索经,单藺蘧蒢而已。”《周书·韦夐传》:“昔 士安 以蘧蒢束体, 王孙 以布囊绕尸。” 宋 陆游 《舟中作》诗:“蘧蒢作帆三版船,渔灯夜泊 閶门 边。”《明史·后妃传二·庄烈帝恭淑田贵妃》:“暑月驾行幸,御盖行日中。妃命作蘧篨覆之,从者皆得休息。”
    (2).身有残疾不能俯视的人。《国语·晋语四》:“蘧蒢不可使俯,戚施不可使仰。” 韦昭 注:“蘧蒢,直者,谓疾。” 宋 王安石 《上执政书》:“盖自古者至治之世,自瞽蒙、昏瞶、朱儒、蘧蒢、戚施之人,上所以使之,皆各尽其才。” 清 李渔 《奈何天·形变》:“那里知道冥冥之中有我这变形使者,能把蘧蒢、戚施变做 潘安 、 宋玉 。”
    (3).谄谀献媚的人。 汉 王充 《论衡·累害》:“戚施弥妒,蘧除多佞。”《汉书·叙传下》:“ 宣 之四子, 淮阳 聪敏,舅氏蘧蒢,几陷大理。” 颜师古 注:“蘧蒢,口柔,观人颜色而为辞佞者也。” 宋 黄庭坚 《次以道韵寄范子夷子默》:“持论不蘧蒢,奉身谢夸詡。”

  • 基本含义
    指人们为了追求权势和地位,不择手段,甚至不惜牺牲原则和尊严。
  • 详细解释
    蘧蒢来源于《韩非子·显学》篇,原文为“蘧蒢之事,虽小必疑。”蘧蒢是一种竹制的椅子,用来比喻人们为了追求权势而不择手段,甚至不惜牺牲原则和尊严。这个成语形象地描述了那些为了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的人。
  • 使用场景
    蘧蒢常用于贬义,用来形容那些为了权势地位不择手段,不顾原则和道德的人。可以用来批评那些不择手段追求个人利益的人。
  • 故事起源
    蘧蒢的故事起源于战国时期的韩非子。韩非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他在《韩非子》这本书中记录了很多政治故事和智慧言论。蘧蒢这个成语就是出自他的著作中。
  • 成语结构
    蘧蒢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其中“蘧”和“蒢”都是具体的物品,用来比喻人们的行为。
  • 例句
    1. 他为了得到那个职位,不择手段,真是蘧蒢之徒。2. 这个政客为了争取选民的支持,不惜蘧蒢,连自己的原则都抛弃了。
  • 记忆技巧
    可以将蘧蒢这个成语与竹制的椅子联系起来,想象一个人为了坐上这个椅子,不择手段,甚至不顾原则和尊严,这样可以更容易记住蘧蒢的含义。
  • 延伸学习
    可以进一步学习韩非子的其他思想和政治故事,了解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思想风貌。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他为了考第一名,不择手段,连作弊都敢做,真是蘧蒢之徒。2. 初中生:为了追求社交媒体上的关注和点赞,有些人会不择手段,甚至发布虚假信息,可谓蘧蒢之辈。3. 高中生:为了进入名校,有些学生会不择手段,甚至通过作弊来获得高分,他们是蘧蒢之徒。4. 大学生:为了获得好的实习机会,有些学生会不择手段,甚至利用关系来获得机会,这种行为可谓蘧蒢。希望以上的学习指南能够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记忆“蘧蒢”这个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