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露之感
  • 拼 音:
  • 注 音:
  • 繁体字:
  • 详细解释
  • 词语解释
    shuāng lù zhī gǎn ㄕㄨㄤ ㄌㄨˋ ㄓㄧ ㄍㄢˇ

    霜露之感 

    《礼记·祭义》:“霜露既降,君子履之,必有悽愴之心,非其寒之谓也。” 郑玄 注:“非其寒之谓,谓悽愴及怵惕,皆为感时念亲也。”后因以“霜露之感”指对父母或祖先的怀念。 唐 王勃 《为原州赵长史请为亡父度人表》:“臣霜露之感,瞻彼岸而神销;乌鸟之诚,俯寒泉而思咽。” 唐 白居易 《大唐故贤妃京兆韦氏墓志铭》:“妃先以《采蘩》之诚奉于上,故能助霜露之感,荐于九庙。” 宋 曾巩 《中大夫尚书左丞蒲宗孟父师道赠太子少师制》:“所以称其显亲之心,慰其霜露之感。”亦省作“ 霜露感 ”。 宋 王安石 《驾自启圣还内》诗:“天子当怀霜露感,都人亦嘆鼓簫悲。” 清 梁章鉅 《归田琐记·北东园日记诗》:“先畴旧德忆京尘,眷念清门下士贫。二十餘年霜露感,《麦舟》重到 浦 南新。”

  • 基本含义
    指人对事物的感受或体验,特指对自然界的凉爽、清新、湿润等感觉。
  • 详细解释
    霜露是自然界的现象,霜指在寒冷的夜晚,地面上的水汽凝结成冰晶;露指在晴朗的夜晚,空气中的水汽凝结成水珠。霜露之感就是指人对于这种自然界凉爽、清新、湿润等感觉的体验。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人对于事物的感受或体验。
  • 使用场景
    常用于描述人对于自然环境、风景或者其他事物的感受。可以用在文学作品、日常对话、旅行写作等场景中。
  • 故事起源
    《韩非子·五蠹》记载了一个故事,说魏国有个叫杨朱的人,他非常喜欢自然界的清凉和湿润的感觉。有一天,他看到一棵树上的露珠,感叹道:“这露珠真是好啊!清凉湿润的感觉就像是霜露一样。”后来,人们就用“霜露之感”来形容人对事物的感受。
  • 成语结构
    主要由“霜露”和“之感”两个成分组成。其中,“霜露”是形容词短语,表示自然界的凉爽、清新、湿润等感觉;“之感”是名词短语,表示对事物的感受或体验。
  • 例句
    1. 夏天的早晨,沁人心脾的霜露之感让人感到清爽宜人。2. 在山间散步,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感受到了一股霜露之感。
  • 记忆技巧
    可以联想“霜露”是自然界的现象,而“之感”是对事物的感受。可以想象自己在清晨的草地上,踩到湿润的草丛,感受到清凉的霜露之感。
  • 延伸学习
    可以学习其他与自然界相关的成语,如“春暖花开”、“秋高气爽”等。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在早晨的草地上感受到了霜露之感。2. 初中生:夏天的早晨,沁人心脾的霜露之感让我精神焕发。3. 高中生:走在山间小道上,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感受到了一股霜露之感。4. 大学生及成年人:在郊外露营的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了自然界的霜露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