怯畏
qiè wèi
  • 拼 音:qiè wèi
  • 注 音:ㄑㄧㄝ ˋ ㄨㄟˋ
  • 繁体字:
  • 基本解释

    胆怯,害怕。 梁启超 《亡羊录》:“又出其鋭利之词锋,以责 李鸿章 ,诸臣皆怯畏无措。” 曹禺 《日出》第二幕:“他怯畏地立在房门口,四面望着。”

  • 基本含义
    形容胆小怕事,害怕困难,不敢行动。
  • 详细解释
    怯阻是由“怯”和“阻”两个词组成的成语。怯指胆小害怕,阻指阻碍、困难。怯阻形容一个人胆小怕事,面对困难时不敢行动。
  • 使用场景
    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在面对困难或挑战时胆怯、退缩,不敢积极行动的情况。可以用于描述个人、团队或组织在面对困难时的态度和行为。
  • 故事起源
    怯阻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汉书·艺文志》中,原文是“怯阻拒难”。《汉书》是东汉时期的一部重要史书,记录了汉朝的历史和文化。怯阻这个成语的故事起源并没有具体的记载,但可以推测这个成语的形成是基于人们对胆小怕事、不敢面对困难的行为的观察和总结。
  • 成语结构
    怯阻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
  • 例句
    1. 他面对困难总是怯阻不前。2. 她虽然有才华,但因为怯阻的性格,错失了很多机会。
  • 记忆技巧
    可以通过与“胆怯”、“不敢行动”等词语进行联想记忆,帮助记忆成语的含义和用法。
  • 延伸学习
    可以学习其他与怯阻相关的成语,如“怯场”、“怯懦”等,进一步扩大词汇量和理解能力。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在班级演讲比赛中怯阻不前,没有发挥好。2. 初中生:他因为怯阻的性格,错过了很多参加社团活动的机会。3. 高中生:面对高考的压力,有些同学会感到怯阻,不敢积极备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