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籞
jìn yù
  • 拼 音:jìn yù
  • 注 音:ㄐㄧㄣˋ ㄧㄩˋ
  • 繁体字:
  • 基本解释

    (1).亦作“ 禁蘌 ”。禁苑周围的藩篱。指禁苑。 唐 杨炯 《送并州旻上人》诗序:“风烟凄而禁籞寒,草木落而城隍晚。” 唐 楼颖 《东郊纳凉忆左威卫李录事收昆季太原崔参军》诗序:“地即故倅天官 顾公 之旧林,今贰宰君 李公 之别业,右抵禁籞,斜界 沁园 。” 宋 曾巩 《橙子》诗:“江湖苦遭俗眼慢,禁蘌尚觉凡木多。” 宋 王禹偁 《园林犬赋》:“若乃风暖掖庭,花繁禁籞,扇挨锦翼之雉,笼近雪衣之女。” 明 谢肇淛 《五杂俎·物部一》:“然麟凤为王者之祥,狮鸇仅禁籞之玩,君子宜何居焉?”
    (2).指宫廷。 宋 岳珂 《桯史·乾坤鉴法》:“ 徽祖 尝召之入禁籞。” 明 宋濂 《忠孝堂铭》:“凡于国事,近则服劳禁籞,远则捍御边陲,无一丝不尽于忠。” 清 黄宗羲 《陆文虎先生墓志铭》:“九重禁籞之地,九列大臣之重,一落魄妄男子得以隻手障天,狂言作鱷。”
    (3).指宫廷门卫。 清 昭槤 《啸亭杂录·佟襄毅伯》:“故当时禁籞严警,有终身列部曹而不识 乾清门 者。”

  • 基本含义
    禁止出声或发言
  • 详细解释
    禁籞是指禁止出声或发言。它源自于古代的一种刑罚,当时人们用竹竿插入犯人的口中,使其无法发出声音。后来,禁籞逐渐演变成一个成语,用来形容被禁止发言或出声的情况。
  • 使用场景
    禁籞常用于形容某人被禁止发表意见、发言或表达自己的观点的情况。它可以用于描述在会议、讨论或辩论中,某人被强制保持沉默或不被允许发言的场景。
  • 故事起源
    禁籞的故事起源于中国古代的一种刑罚方式。当时,犯人被用竹竿插入口中,使其无法发出声音,以达到禁止其发言的目的。这种刑罚方式的演变使得禁籞逐渐成为一个成语,用来形容禁止发言或出声的情况。
  • 成语结构
    禁籞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成语,第一个字“禁”表示禁止,第二个字“籞”表示出声或发言。
  • 例句
    1. 会议上,他因为触犯了公司的规定,被禁籞了。2. 在这个封建社会中,妇女被禁籞,无法发表自己的意见。
  • 记忆技巧
    可以通过联想“禁止发言”这个意思,来记忆禁籞这个成语。可以想象一个人被用竹竿插入口中,无法发出声音,从而无法发言的场景。
  • 延伸学习
    如果你对成语有兴趣,可以继续学习其他成语的起源和用法。了解更多成语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和语言。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老师禁止我们在课堂上闲聊,相当于给我们禁籞了。2. 初中生:学校规定手机不能带入教室,相当于对我们进行了禁籞。3. 高中生:在辩论赛中,对方团队的某个成员因为违反规定被禁籞了。4. 大学生:在学生会的会议上,某个代表因为发表了不当言论,被禁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