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经
  • 拼 音:
  • 注 音:
  • 繁体字:
  • 基本解释

     胃经:即足阳明胃经,人体十二经脉之一。简称胃经。本经一侧45穴(左右两侧共90穴),其中15穴分布于下肢的前外侧面,30穴在腹、胸部与头面部。首穴承泣,末穴厉兑。主治肠胃等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某些病症和咽喉、头面、口、牙、鼻等器官病症,以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之病症。

  • 详细解释


     足阳明胃经简介

    足阳明胃经起于鼻翼两侧(迎香穴),上行至鼻根部,进入内角会足太阳膀胱经(睛明穴),向下沿鼻的外侧(承泣、四白),进入上齿龈内,回出环绕口唇,向下交会于颏唇沟内承浆穴(任脉)处,再向后沿着下颌出大迎穴,沿着下颌角(颊车穴),上行耳前,经过上关(足少阳经),沿着前发际至额(头维),到达前额会于(神庭穴)。

    胃经运行

    胃经起于迎香,往上走到山根,山根就是鼻根部,此部位对观察小儿脾胃病较有用。若小儿的山根色青,提示小儿食积肠胃,易发腹泻或腹痛。

    胃经接着沿鼻外侧(承泣)下行,入上齿,环绕口唇,交会承浆。我们在临床治疗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青年人,嘴唇周围会长很多小痤疮,这就与胃内火气大,此处的经气不通畅有关。

    胃经接下来分为两支,分支上行循颊车,上耳前,循发际,至额颅。看图就可以知道中医为什么对发生在这个区域的疼痛,要通过调理胃气来治疗的原因了。主干线从颈下胸,内行入缺盆,属胃络脾。支行部分循行于胸腹,抵腹股沟处。从胃经的腹部循行可以看得出来,养胃脾一定要保护好腹部.

    胃经接着由腹部下循下肢外侧前缘,止于第二趾外侧端;分支从膝下3寸和足背分出,分别到中趾和足大趾。

    天枢穴位于脐中旁开2寸,恰为人身之中点。“枢”有转枢之义,与天地之气的升降出入有关,是指天地之气交接,升清降浊之枢纽。用以“枢”字,以示天地之间不但是一个整体,而且它们之间是不断地在转动着的。转动的枢纽就是天枢穴。这就是所谓的:“天枢之上,天气主之;天枢之下,地气主之;气交之分,人气从之,万物由之。”以“天枢”一词定为穴名,说明天地之气在人体内的交换,就在这里交换。

    本穴为调整上、下腹部气机的枢纽,是水谷精微消化吸收出入之门户。有升清降浊,通调上下,调整肠道的功能。所以,经常地揉动腹部的这个部位,就可以调理气机。

    水道穴可以减轻浮肿和腹水。水道位于脐中下3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水,水液;道,通道。水道,即水液通行的道路。因本穴有疏通水液通路,使水液有渗注于膀胱之功能,故名水道。水道是指胃吸收的水分,要通过这个穴的调整,而进入肾经代谢的一个重要“穴道”。对于由于水湿不运产生的颜面下肢的浮肿以及由于脾胃阳虚导致的“腹水”等,有代谢水液的作用。

    艾灸是在水道穴调整水液的最好办法,中医认为,像浮肿、腹水这种积液样的水湿都属于“寒水”。而艾的火热之气,进入水道穴后可以烤干“寒水”,达到以火克水的目的。

  • 基本含义
    指人的胃口或食欲。
  • 详细解释
    胃经是一个比喻性的词语,用来形容一个人的胃口或食欲。胃经的含义是指一个人对吃的东西的喜好或需求,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的食欲旺盛或者对美食有很高的要求。
  • 使用场景
    胃经这个词语常用于描述一个人的食欲或者对美食的追求。可以用在日常生活中的谈话、描述美食的文章或者餐饮评论中。
  • 故事起源
    胃经这个成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医学的经络理论。在中医理论中,胃经是人体经络系统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与人体的消化功能相关。因此,胃经成为了形容一个人的食欲的比喻。
  • 成语结构
    胃经是由两个汉字组成的,胃和经。胃是指人体内的消化器官,经是指经络系统。两个字结合在一起,形成了胃经这个成语,用来比喻一个人的食欲。
  • 例句
    1. 他的胃经真是好,吃得下那么多东西。2. 这家餐厅的菜品真是让人胃经大开。3. 我最近胃经不好,对食物没有什么胃口。
  • 记忆技巧
    可以通过将“胃经”与“食欲”或“胃口”等词语联系起来记忆。可以想象一个人的胃口很大,就像一个经络系统一样,吃了很多食物,从而形成了对食物的追求和喜好。
  • 延伸学习
    可以进一步学习有关中医经络理论和中医饮食调理方面的知识,了解更多关于胃经的相关内容。举例不同年龄层学生对这个词语的造句:1. 小学生:我每天早上都要吃很多早餐,因为我的胃经特别好。2. 初中生:我对美食有很高的要求,所以我对食物的胃经也很高。3. 高中生:我最近胃经不好,对吃的东西都没有什么兴趣。